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ppt

关于我:张新梅 E-mail:upcstudy@163.com 联系方式 所用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陈沅江、吴超等编。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职业性中毒及其防治 一、概念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作用于人体,就能引起生理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指某种化学物质对机体造成不良效应的能力。 毒作用(毒效应):进入机体的化学物引起的不良生物学效应。 一、概念 剂量:给予机体的化学物的数量或与机体接触的数量称为剂量。 绝对致死量:能造成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最灵敏的检测方法和观测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中毒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一、概念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疾病。 生产性毒物:工业生产中经常接触的有毒物质。 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 来 源 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 按用途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生产性毒物分类(按生物作用性质) 刺激性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 窒息性气体——单纯窒息性和化学窒息性 麻醉性毒物 溶血性毒物 致敏性毒物 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式与分类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但是生活性中毒以消化道为主。 四、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 吸收与分布: 吸收是化学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指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的化学物在体内循环,并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和力,而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改变。 四、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人体内化学物的储存库 血浆蛋白 脂肪 骨骼 五、生产性毒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七、职业中毒的治疗和预防 1.根除毒物和降低毒物浓度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技术革新: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流程自动化。 通风排毒: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经通风排出的毒物,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出。 七、职业中毒的治疗和预防 2.个体防护 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和作业场所必要的卫生设施。 3.工艺、建筑和生产工序的布局 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也要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4.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应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工人享有“知情权”,管理者执行“危害告知”义务。 七、职业中毒的治疗和预防 5.职业卫生服务 对作业场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监督 对接触人群实施健康监护 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 危险气体与有机溶剂中毒及其防治 一、刺激性气体类毒物概述 刺激性气体的毒性作用 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其作用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病变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毒物的浓度、吸收速率和作用时间。 病变部位与毒物的水溶性有关。 刺激性气体的毒性作用 1. 急性刺激作用: 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 喉痉挛和水肿; 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化学性肺水肿。 3.慢性作用 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牙齿酸蚀症; 同时常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等全身症状; 急性氯气中度后可遗留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有的刺激性气体还具有致敏作用。 预防和处置原则: (1)卫生技术措施; (2)组织保障措施 (3)个人防护措施; (4)保健措施; (5)环境监测措施。 1. 理化特性 氯为黄绿色、具有异臭和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易溶于水和碱性溶液,也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液。遇水可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 3. 毒理 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也可作用于肺泡。 低浓度时仅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粘膜有烧灼和刺激作用。 5. 预防及处治原则 同刺激性气体防治原则 预防:氯气的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3。 1. 概念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经吸入使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主要致病环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