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学院自动化所 网络控制系统与应用 一、绪论 二、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 三、实时控制网络 四、网络与控制性能分析 五、网络控制系统调度方法 六、网络控制系统常规控制器的设计 七、网络控制系统先进控制规律的设计 八、网络控制实验系统 按覆盖范围对网络进行划分 按数据交换方式划分 本文观看结束!!! (2) 调制与编码 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解调: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载波信号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U(t)=A(t)sin(ωt+φ) (2.4) 通过调制参数的改变对模拟信号进行编码, 构成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基本调制形式。 (2) 调制与编码 图2.12 数据调制方式 (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异步方式:在被传送字符前后加起止位,实现定时的传输方式。 图2.13 异步传输方式 (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同步方式:大的数据块一起发送,在它的前后使用一些特殊字符进行标识。 图2.14 同步传输方式 (4) 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同时”传送多路信号的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就是共用物理信道,有效利用通信线路。 图2.15 多路复用技术原理图 (4) 多路复用技术 频分多路复用(FDM) 图2.16 频分多路复用 (4) 多路复用技术 时分多路复用(TDM) 图2.17 时分多路复用 (4) 多路复用技术 波分多路复用(WDM) 图2.18 波分多路复用 3、信息交换技术 (1) 线路交换 (2) 报文交换 (3) 分组交换 (1) 线路交换 图2.19 线路交换图示 (1) 线路交换 由于在电路交换中,在通信两方进行通信的所有时间内始终占用了端到端 两个节点的固定传输带宽,所以电路交换是一种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线路交换过程包含三个阶段: 在网络上两个通信节点开始通信前,交换机必须为两个通信节点建立一条通信线路 ,而且这条线路要从通信开始保持到通信结束; 当通信线路建立后,两个通信节点通过这条线路传输数据,此时线路可以全双工工作(即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当通信节点中的任何一方结束通信时释放这条通信线路。 (2) 报文交换 图2.20 报文交换图示 报文交换是一种在某站收到报文后,首先将其存储起来,待有空闲出现时,再将其转发出去的一种技术,因此称为“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 Exchanging)”式交换,主要用于非实时的通信。 (2) 报文交换 (3) 分组交换 图2.21 分组交换图示 分组交换又叫包交换,即根据报文交换传输,它的特点是对传输的数据 大小不加限制,而对某些大报文的传输,将大报文分成若干个报文分组包,并以报文分组为单位,在网络中传输,每一报文分组均含有源地址、目的地址等信息。同一个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沿不同的路径传输,到达终点后,再将它们组装成完整的报文。 (3) 分组交换 4、差错检测与控制 (1) 差错的产生 (2) 差错检测 (3) 差错控制技术 (1) 差错的产生 传输差错:通过通信信道接收到的数据与原来发送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差错的分类与差错出现的可能原因如下: 热噪声差错:由传输介质的内部因素引起,如噪声脉冲、衰减延迟失真等。 冲击噪声差错:由外部因素引起,如电磁干扰噪声、工业噪声等。 (2) 差错检测 通过在发送方的数据中增加一些用于检查差错的附加位,在接收方通过同样的方法检查接收信号,通过译码发现差错。用于检测差错的附加位被称为检错码或校验码。 常用的检错法: 奇偶校验 行列监督 循环冗余校验 (3) 差错控制技术 停止等待的ARQ协议方式 连续的ARQ协议方式 当发现错误时采用差错控制机制进行纠正,常用的差错控制通过反馈重发的方法实现纠错。 反馈重发有两种方式: 2.3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语法,语义,同步。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语言。 将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图2.22 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图2.23 层次模型 2、OSI参考模型 图2.24 OSI参考模型 * * 2.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图2.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示意图 (2) 多机互连系统 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把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之能相互通信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计算机公司自行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仪器分析—分光光度计》学科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年产770吨精细化学品改扩建项目(达得利公司)环境影响报告.pdf
- JCT 899-2016 混凝土路缘石.docx VIP
- JB T 3695-2008 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 标准.pdf VIP
- 桥梁桩基施工专项方案(新编制) .pdf VIP
- 马拉松赛事赛事组织管理与赛事赛事经济效益评价报告.docx
- (GBT7588 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pdf VIP
- 电子焊接培训课件.ppt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党课PPT(优质ppt).pptx VIP
- 管幕顶进施工方法及装置.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