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镛与晚清义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金镛与晚清义赈.doc

李金镛与晚清义赈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李金镛;晚清;义赈;慈善事业   作者简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贺永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光绪初年,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特大旱灾。一批江南善士募集巨款,亲赴华北灾区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跨地域性的大赈灾活动,是为晚清义赈。晚清义赈在中国赈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诚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它不仅改变了自古以来官赈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百弊丛生的传统救荒体制带来了新鲜气息,使中国的赈灾事业进入新的阶段。”李金镛便是这批江南善士中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晚清义赈,学界已有相当关注,其代表性成果当属专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朱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和《晚清义赈组织研究》(靳环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其他专门性论文亦为数不少。然关于李金镛与晚清义赈尚未有专文论述,仅在江南绅商群体中有所提及。这与李金镛在晚清义赈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本文特对李金镛光绪初年参与晚清义赈的活动作一专题梳理。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江苏无锡人。少年时读书,种田,稍长随父经商。同治元年,因捐输得同知衔,投效淮军。光绪初年,参与赈济“丁戊奇荒”。旋因赈灾有功升为直隶知府。光绪七年(1881),调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八年(1882),调任吉林知府。九年(1883),任长春厅通判。十二年(1886),升道员。十三年(1889),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筹办漠河金矿。十六年(1890),在漠河病故。   李金镛走上赈灾之路与他青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有关。李金镛的父亲李廷发虽为商人,亦“以信义力善称于时”。李廷发与道咸年间苏州著名慈善家谢元庆是至交。谢元庆以好善乐施闻名吴中。史载:“道光中吴门以好善乐施著声远近者,首功甫,次谢蕙庭(谢元庆)。”李廷发从小便注意培养儿子与人为善的品格,并鼓励和引导他参加各种慈善救灾活动。谢家福所撰的《李金镛行状》称:“君幼承庭训,读书力善。咸丰丙辰,君年才二十,奉尊甫命,随先君子收养金陵难民”。李金镛是同县余治的弟子。余治是无锡著名的慈善家,被誉为“江南第一善人”。他一生以著述善书,劝人行善为职志。有学者称“大凡清代后期的慈善代表人物均与他有所关联。”李金镛为余治得意门生,自然更深受其影响。他在苏北赈灾期间所制定的《海州查赈章程》,便自称是师法余治。   在参与光绪初年华北赈灾之前,李金镛已经是“乡邑善士”了,并且时有善举。咸丰三年(1853)始,金陵一带时有清军与太平军之战事发生,生灵涂炭,造成大量难民。咸丰六年(1856),年仅二十岁的李金镛奉父命随谢元庆在金陵一带收养难民,并深得其赏识。谢元庆对他的老师余治说:“秋亭大帅才,毋以乡邑善士目之。”咸丰十年(1860),李金镛随淮军在苏、常一带与太平军激战。战后,李金镛见“疮痍未复,乡野耕织之具,荡焉靡存”,便“措资购置,广为分给。复设清节、保婴局、施棺局以安恤之。”除此之外,有学者指出,李金镛在随父经商时,曾“将经营所得,大部分回报社会,用于赈灾济贫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自光绪二年(1876)起,苏北海州、沭阳一带“旱蝗为灾”,“饥民扶老携幼,拥塞道途”。“初冬时灾民纷纷南下,流离失所,惨不胜言。”灾民离境觅食者“不下二十万人”。苏北灾民由于地缘关系流亡到南京、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觅食。常州绅士在当地设厂留养难民。李金镛即参与其中,“备寒衣赈给之”。他有感于老幼灾黎行动不便,不能出走觅食,便萌发携款赴灾区放赈之念。然而跨境赈灾,毕竟道途艰险,且需款甚巨,为个人能力所不逮。于是先赴上海会商江云泉、胡雪岩、周味六、顾容斋诸绅。众绅认为赴江北赈灾很有必要,并各输巨款,委托他与金苕人携款往灾区散放。李、金又邀请袁子鹏、秦暐斋、庄小山、杨殿臣、朱寿崖、尹敏斋、瞿君星五等人同往。李金镛一行携赈银十三万,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三(1877年1月26日)抵达此次赈灾的第一站沭阳。李金镛等在苏北赈灾的大致区域为“淮安、徐州、海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李金镛;晚清;义赈;慈善事业   作者简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贺永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