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整理)》.doc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整理)》.doc

中医基础理论 1.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主导是?心 2.四变之动?,脉之上下?说明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 3.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春——风温 长夏——洞泄 秋——风虐 冬日之脉——蛰虫周密 4.旦慧—人气生?病气衰 昼安—人气长?长则胜邪?夕加—人气衰?邪气生 夜甚—人气入脏?邪气居身 5.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水地说《管子》 6.气的概念源于 云气说 7.阴平阳秘——对立制约 阴盛则阳病——阴阳消长 阴阳离决——互根 阳生阴长-互根 8.素问调经论 属于阳的病因——风雨寒暑 9.阴盛格阳治法——热因热用 10.壮水之主——阴偏衰 益火之源——阳偏衰 11.相侮-——反克 12.五脏变动:握?忧?哕?咳?栗 13.色脉相生——病情轻 14.泻南补北——相克 五行负气克胜气 15.五脏——藏精气 肝脏——男精?女排卵 16.肾闭藏的精气最具生理意义 肾为“胃之关”?全赖肾阳的蒸化作用 17.君相相安说的是心肾的关系 藏泄互用说的是肝肾?肾与脑关系最密切 小肠为受盛之官 决渎之官——三焦又称孤府 胆——中正之官 18.肾中精气为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 元气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 19.宗气——上出息道?下行于气街 20.营气——与血同行?营养全身 21.卫气——重于肓膜 温养全身 22.血——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成——心脾肺肾 运行——心脾肺肝 23.肾摄纳清气 肺宣发卫气 24.湿邪——趋下?水肿?湿疹 易袭阴位 暑性升散? 暑火燥共同特点:伤津 25.行痹——风邪 26.七情致病先伤——心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27.多食某味先伤本脏再伤其所克之脏 偏食辛辣燥热——肠胃 气血肉筋骨——卧视坐行立 28.结石——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9.疾病发生重要条件——邪气侵害 内在根据——正气不足? 虚实变化——正邪盛衰 30.感邪后某病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并病 31.外感初期中期多实证 32.邪气结于内?气血不能外达——真实假虚 33.阳偏胜——机体亢奋 热量过剩 阴偏胜——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如过食生冷 34.阴偏衰——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35.肝——多发气滞血瘀 36.内风产生机理——阳气变动 血燥生风——?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血虚生风——手足拘挛不伸?热极生风——目睛上吊 37.寒从中生——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 汗出不止——气脱 元气耗损不足 38.虚则补之——正治法(逆治法) 39.寒因寒用——真热假寒 热因也用——真寒假热 塞因塞用——脾虚腹胀 40.扶正祛邪用于——邪气盛 正气亦虚 41.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因时制宜 42.调摄精神属于未病先防 反治正治都是治本 中医诊断 1.夏季发热秋后自愈——气阴两虚 2.亡阴之汗-——汗热而粘如油 手足心汗出量多——阴经郁热 3.目昏——视物昏暗不明 模糊不清 4.精神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心肾阳虚 5.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营分热盛 口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入水即吐——痰饮内停 6.厌油脘闷 便溏不爽——湿热蕴脾 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脾气虚 7.痰浊阻滞则月经过多或崩漏 8.抟——壅滞 清 -阳证 9. 囟填为邪热亢盛 小儿昏睡露睛?——脾胃虚弱 指纹色紫黑——血络闭郁 10.口疮——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 口边生疮——心脾积热 咽部溃烂成片——肺胃热毒 未化脓为热盛 11.手足蠕动-阴虚风动? 12.痈疮——湿热火毒 13.芒刺舌——胃肠热盛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 14.舌晄白如镜——营血大虚 15.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 16.热邪犯胃——吐粘稠黄水 17.错语——心气虚弱 短气——气短不足以息 18.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19.微弱濡共同特点——脉形细 代脉——主惊恐?跌扑损伤?迟而时止?止有定数 20.缓脉——湿病 疾脉——热证里虚 21.久病肌肤枯涩——气血两虚 22.胃——从容和缓 神——柔和有力 根——沉取尺部 23.伏脉——邪闭痛极 革——亡精失血 24.洪革濡——脉位表浅 25.表证与里证最重要鉴别——寒热是否并见 26.阴虚——两颧潮红 阳虚——小便清长 27.面色黧黑——血瘀 口苦口干——肝胆湿热 28.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苔黄腻——胆郁痰扰 29.寒痰——易咯 小便浑浊——脾虚气陷 30.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肝阳化风 31.手足蠕动?舌绛少苔——下焦病症——血分 32.太阳蓄血——小便自利 33.阳明病——里实热 太阴病——里虚寒 中药学 酸与涩相近 1.相杀——减轻另一种毒烈性 2.反——曾毒 3.解表药——肺?膀胱经 4.薄荷——疏散风热 利咽透疹 清利头目 疏

文档评论(0)

wyt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