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350~230℃: B下; 50~60HRC; B下 =过饱和碳 α-Fe针叶状 + Fe3C细片状 过饱和碳 α-Fe针叶状 Fe3C细片状 针叶状 * 下贝氏体组织金相图 * 上贝氏体脆性较大,这是因为在上贝氏体组织中,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条间,使条间容易脆性断裂。因此,基本上它无实用价值。而下贝氏体组织中的针状铁素体细小且无方向性,碳的过饱和程度大,而且渗碳体沉淀在针状铁素体内,弥散度大,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相配合的优良的机械性能。因此生产中常采用等温淬火来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 (3)马氏体转变 如果将奥氏体自A1线以上快速冷却到Ms以下,使其冷却曲线不与C曲线相遇,则将发生马氏体转变。 由于马氏体转变温度极低,过冷度度很大,形成速度极快,因此,铁、碳原子都不能进行扩散,奥氏体只能发生非扩散性的晶格转变,由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α-Fe的体心立方晶格,α-Fe最大溶碳量为ωC=0.0218%,这样奥氏体将直接转变成一种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符号M表示。 *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由于碳的过饱和作 用,使α – Fe晶格由体心立方变成体心正方晶格。 * ???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主要有板条状和片状两种。碳含量<0.2%的低碳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为平行成束分布的板条状组织。在每个板条内存在有高密度位错,因此板条状马氏体又称为位错马氏体。碳含量>1.0%的高碳马氏体呈针片状,每个针片内有着大量孪晶,因此片状马氏体也称为孪晶马氏体。碳含量介于两者之间的马氏体,则为板条状马氏体与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 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碳含量,随马氏体碳含量的增加,晶格畸变增大,马氏体的强度、硬度也随之增高。当ωC≥0.6%时,强度和硬度的变化趋于平缓。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随碳含量增高而急剧降低。 马氏体的碳浓度 Wc ? 100 50 70 40 60 20 30 10 0.1 0.3 0.2 0.4 0 0.5 0.6 0.7 0.8 0.9 1.0 硬度 ( HRC ) 2000 抗拉强度σb ( Mpa ) 1800 1400 1000 600 200 马氏体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碳浓度。 * 高碳片状马氏体碳含量高,晶格畸变大,淬火内应力大,存在许多显微裂纹,同时微细孪晶破坏了滑移系,也使脆性增大,所以塑性和韧性都很差,性能特点表现为硬度高而脆性大。 * 针、片状 --- 高碳马氏体(>1%C); 66HRC左右 ; δ ≈ 1%。 * 高碳针片状马氏体组织金相图 * 低碳板条马氏体碳的过饱和程度小,淬火内应力低,不存在显微裂纹,位错密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低密度区,为位错提供了活动余地,因此板条状低碳马氏体具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是一种强韧性很好的组织。此外,低碳马氏体还具有较高的断裂韧度和较低的韧脆转变温度,因此在生产中已广泛采用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进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 * 板条状 --- 低碳马氏体(<0.2%C ); 30~50HRC ; δ = 9~17%。 * 低碳板条状马氏体组织金相图 * 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MS~Mf内形成的。如在MS~Mf某一温度等温,马氏体量并不明显增多,只有继续降温,才有新的马氏体形成。马氏体形成时一般不穿过奥氏体晶界,后形成的马氏体又不能穿过先形成的马氏体,因此马氏体量的增加不是靠已经形成的马氏体片的不断长大,而是靠新的马氏体片的不断形成,冷却到Mf点温度,转变停止.但此时仍有一部分过冷奥氏体未转变成马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 由于MS和Mf点随奥氏体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残余奥氏体量也就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当冷却至Mf点,马氏体转变结束,工业上也常用冷处理方法来获得稳定的马氏体组织。 * 奥氏体含碳量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影响 600 700 500 300 400 200 100 0 -100 -2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0 温度 ℃ Wc ? 100 Ms Mf * 90 80 50 70 40 60 20 30 10 0 0.6 0.9 0.8 0.7 1.0 0.5 1.1 1.2 1.3 1.4 1.5 1.6 1.7 Wc ? 100 残余奥氏体量 ( % ) 奥氏体含碳量对残余奥氏体数量的影响 * * a.起始晶粒度: 奥氏体转变刚刚完成,即奥氏体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起始晶粒度。通常情况下,起始晶粒度总是比较细小、均匀的。 b. 实际晶粒度: 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热处理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