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D在碳氰霉烯类中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KPD在碳氰霉烯类中应用.ppt

PK/PD在合理使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的意义 来自W.H.O 的警告 抗生素疗效的评价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菌清除: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给药方案有关。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 感染部位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造成感 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PK/PD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作用的时间过程 根据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PK) 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K参数 Cmax mg/L:最高血药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T1/2? h: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简称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 of drug) AUC mg?h/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Table 1. Antimicrobial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predictive of therapeutic outcome 抗菌药物药效学参数,预测治疗结果 抗生素疗效的PK/PD参数 时间依赖型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 T MIC 浓度依赖型 峰值浓度(Cmax)/MIC AUC/MIC (AUIC)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强。 这类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但在这类药物中对于治疗窗比较狭窄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氨基糖苷类: 临床效果与Cmax/MIC 的关系 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显示 Cmax/ MIC 10 – 12.5 AUC 0-24h/ MIC 125 临床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菌株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 %TMIC的临界值 碳青霉烯的杀菌作用与%T>MIC TMIC与疗效的关系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 %TMIC的时间达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MIC对浓度依赖型抗生素的影响 MIC升高: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Cmax/ MIC AUC 0-24h/ MIC 明显降低 如何将PK/PD应用于临床?? 252个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血清 Cr2.0mg/dL 左旋氧氟沙星500mg AUC 如何将PK/PD应用于临床??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MIC分布 Calculating %TMIC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ing the 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 什么是达标概率 (Target Attainment,或TA%) %TMIC = ln(Dose*f/Vd*MIC)*(Vd/CL)*(100/DI) 蒙特卡洛模型 根据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变化和细菌MIC分布的总集数据,用计算机对1000例-10000例的血药浓度变化及MIC进行模拟,并将它们各种组合,计算获得抗菌药物有效性的条件 获得%T>MIC达到30%或50%的概率,对药物及其给药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 无论血药浓度变化,还是细菌MIC值变化,各病例都显示不同数值的分布集合,因此根据分布情况,更准确地预测疗效 A. 增加给药剂量 增加剂量可增加%T>MIC 效果费用比---不是首先推荐的方法 β-内酰胺药的每次给药量加倍 Cmax大幅度提高 但%T>MIC只是随着血药浓度半衰期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衡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疗效与安全性的PK/PD指标 B.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是使%T>MIC最大化的更高效率的方法。 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0.5g, q6h给

文档评论(0)

此项为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