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试参考资料:中国知网下载文章 1、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2、纺织技术社会史中的“蝴蝶效应”举隅 3、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工艺中的纺织考 4、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历史变迁 ——基于刘仙洲先生《手摇纺车图》的考证 5、中国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形制的比较研究 第八章 中国古代小纺车的图证和新论 传统观点:认为西汉时期我国的手摇纺车已经定型。其主要证据是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并且它是唯一的孤证。 二、对《手摇纺车图》中纺妇坐姿的疑问 三、对《手摇纺车图》中纺妇发式的疑问 四、对《手摇纺车图》中曲柄使用的疑问 汉磨中有垂直的简单曲柄装置,但其曲柄与水平面垂直 。 我们只考虑曲柄与水平面平行的曲柄。 五、对《手摇纺车图》近代性的疑问 第二节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再界定 一、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出现时间的再审视 1、手摇纺车为最初的纺车形制已成定论 。 2、王若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手摇纺纱的雏形。 他的基本论据是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两只商代中期的锭轮,一只形似“I”字形线轴,顶底直径均为3.2厘米,厚2.2厘米。另一只较小,形制有别,似现代缝纫机的底梭,顶底直径均为2.5厘米,1.8厘米,顶底并饰有圆圈纹。 疑问一: 按照王若愚先生的观点,河北藁城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中已发现当时商人已使用手摇纺车。 那为什么其遗址中却又出土陶纺轮162件、石纺轮5件呢?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纺轮(纺专的主要构件)22件。 却没有玉纺车。 疑问二: 商代甲骨文中并没有与纺车有关的字出现,但有涉及纺专纺纱的“专”字出现,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纺专纺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性和社会地位。 通过夏、商、西周考古,发现这三代的纺纱工具都是用纺专 。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说明春秋时期还在使用纺专。 二、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形制变迁 手拨轮辐传动的纺车 第三节 关于脚踏纺车的再研究 本节将从脚踏纺车的基本构造和操作入手; 进而对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进行再审视,认为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汉代,而应该是晋代; 最后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关于脚踏纺车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认为《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关于脚踏纺车的版画有些错误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更正。 一、脚踏纺车的基本构造和操作 二、脚踏纺车出现时间的再审定 有的纺织史学家认为脚踏纺车自西汉就已出现,其理由有: ①西汉时期踏板斜织机广为使用,促进脚踏纺车的出现。 ②1974年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清晰地刻有一脚踏纺车。在这个纺车架上,还刻有一块一端与绳轮相连,另一端放在车架托孔中的斜木,对比后世脚踏纺车安装位置和方式,斜木无疑是纺车踏板。 ③东汉时期的脚踏结构没有利用曲柄结构,踏杆一端是被直接安放在绳轮上的一个轮辐孔中。轮辐孔较大,踏杆可在孔中来回抽伸。踏杆另一端则架放在车后的一个托架或凸钉上。纺纱时,纺妇只需一足踏动踏杆,利用绳轮产生的惯性,使其连续不断地旋转。 献疑一: 踏板斜织机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脚踏纺车的出现就有了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踏板斜织机的主要机构是杠杆结构,而脚踏纺车的主要机构是脚踏曲柄机构和杠杆机构。 如果说踏板斜织机的发展导致纺纱跟不上织布的要求,社会需求强烈要求纺纱机械的革新,这显然是将自给自足的东方自然经济中的技术情况放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现代工场中考虑。 献疑二: 如此高的脚踏纺车,需要坐具,而坐具是东汉时传入。 献疑三: 关于非曲柄脚踏纺车的假设,我们认为有待商榷。 持西汉出现脚踏纺车观点的学者认为最初脚踏纺车是使用非曲柄装置进行纺纱,但其较明确的图像证据却出现在三部清代的纺织专著中:乾隆时期成书的《木棉谱》、乾嘉时期杨屾所著《豳风广义》、清末卫杰所著的《蚕桑萃编》。我们不得不在这里疑问,最初的脚踏纺车的形制却出现在清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明显不符合逻辑。 另外,《木棉谱》成书多是以传说汇编,书中有些纺织机械,例如所谓非曲柄脚踏纺车可能根据传说而记载,不然在清季上海怎么会没有出现这类纺车的实物呢?毕竟清代离我们并不远。极有可能《木棉谱》正是这类纺车的始作俑作,深深影响到其后的《豳风广义》、《蚕桑萃编》。 此外,这种纺车的操作是否可以纺纱?我们存在着很大的疑问,如果按持西汉出现脚踏纺车观点学者的假设操作这类纺车,似乎并不具有实用性。 脚踏纺车的发展变迁 脚踏纺车的发展为:脚踏单锭、二锭纺车(估计东汉末年)→脚踏三锭纺车(东晋)→脚踏五锭纺车(元代)。 关于图版中的一些错误 * * * * * *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对刘仙洲先生所藏《手摇纺车图》的献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