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聚落地理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聚落地理学.ppt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概念 一、聚落与聚落地理学的定义 聚落: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聚落的分类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资料) 沙漠地区的村庄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自然环境的支配。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庄、刘家屯等。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聚落布局形式、规模大小、房屋结构等方面。 4.住宅形式不同。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5.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西部则多为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6.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则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 二、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概念 (二)城镇标准 (三)城市化的概念 (四)城市化的机制 (五)城市化发展阶段 (六)城市化类型 (一)城市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被各学科广泛接受的概念。许多学科从其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某一方面来定义之。从地理学角度看: (三)城市化的概念 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四)城市化的机制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 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五)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根据全球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特征,可将全球城市化分下列阶段: (六)城市化类型 1、向心型和离心型城市化 2、自力型和它力型城市化 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 4、突发型和渐进型城市化 五、城市职能结构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该概念强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职能分类是根据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和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分门划类。如一般定性的分类,将城市分为:矿业(大庆)、工业(鞍山)、商业(纽约)、水产(营口)、林业(伊春)、交通(郑州)、政治(北京)、宗教(拉萨)、军事、住宅、文化学术(筑波、剑桥)、旅游(桂林)、疗养城市(北戴河)。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建筑,里面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建筑是圆形的,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类。二层以上住人,大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相通,整个建筑有好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福建土楼 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展转南迁,在闽粤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衫等建造了奇特的土楼。 土楼结构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傣家竹楼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1、中心城市化阶段 特征:城市核心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高密度地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特点,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 后果:中心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由集聚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 2、郊区城市化阶

文档评论(0)

此项为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