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2 互联网时代的影评_专题论丛》.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 互联网时代的影评_专题论丛》.pdf

互联网时代的影评:专题论丛* 文/ 〔美国〕扎克·坎贝尔等 译/ 吉晓倩 在推出2005年冬季号的“当代国际影评”专题论丛时,我们虽心有不甘,但 仍不失骄傲地认为,“独立电影杂志的评论家实际上享有完全的自由以及充足 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只要他们愿意忍受由于不与公司媒体结盟而导致 的相对的(或者,在某些情形下,绝对的)拮据。”近来,被大批出版物解约、压缩 版面或者解雇的美国评论家,逐渐认识到,即使与他们的公司雇主妥协,也无法 保住自己的工作。 考虑到目前经济方面的隐忧,网上评论的角色日益凸显。至少在某些领域, 印刷媒体评论家与网志空间的博主之间偶尔的摩擦已经尖锐化。在《纽约新闻 界》一份措辞相当不客气的广告中,阿蒙德·怀特抱怨道:“网民……炫耀他们的 ‘专业知识’,其实这要么是出于对电影、电影人和专业评论家的轻蔑,要么是出 于愚蠢。互联网部落固有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削弱了自己所艳羡的专业性,令 批评话语日趋衰落。” 在策划“互联网时代的影评:专题论丛”时,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厘清某些 夸大其辞的说法—— 怀特的悲观论调为代表。尽管回复我们调查的二十三位 —以 人士大多代表评论家的立场,但他们都细致入微地思考了印刷媒体批评和网络 批评的利弊,其视角确乎有别于怀特之类恶言相向的反互联网评论家。有评论 家复信承认他们对于网络批评知之甚少,而几位博主谈起印刷业的同道也是话 中带刺。然而大家的言辞总体上还是彬彬有礼的。 而且,很显然,在当前的环境下,几乎没有哪位评论家仅仅栖身于印刷媒体 或者网络。一些资深的印刷媒体评论家或是被迫—— 是自愿—— 成了全职 —或 —变 的博主,而起于博客或者网站的评论家也在印刷媒体找到了工作,死硬派网络 评论家偶尔也在电影杂志上亮相,即使最顽固不化的报刊评论家也乐于看到他 们的评论出现在出版物的网站上。 另一个事实也同样有趣,涉及到对网络评论的褒或贬时,老生常谈的代际 差别未免失之简单化了:可敬的印刷媒体的资深人士通常对网络的前景表现得 本文译自《电影人》2008年秋季号有删节。 。—— * —编者 世界电影 WORLD CINEMA 23 实惠图书之家制作 联系QQ:957719200 热情十足,而较为年轻的评论家们却直言不讳地批评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评论一 味颂扬的现象。 确定邀请哪些人士来参与这一论丛的确是棘手的工作。与我们此前所出的 美国与国际影评的专题论丛—— —“当代美国影评”,《电影人》2000年12月第26卷 —不同,本领域似 第1期;“当代国际影评”,《电影人》2005年12月第31卷第1期—— 乎漫无边际,而且,尽管我们熟悉印刷媒体的评论圈,我们对于网络这一美丽新 世界的探索尚在半途。我们可以列出一份截然不同的评论家名单,并获得同样 具有启发性的一组观点。然而,我们自信已经集合了一个活跃而博学(虽然谈不 上全面)的群体,包括成熟老练的评论家、年轻的博客写手和持续摇摆在传统和 新锐立场之间的作者。 我们向调查对象提出了下述问题,请他们自行选择是依次回答问题还是以 此为出发点来援笔成文。 —— —编者 1)网络批评对于电影文化是否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对印刷媒体批评进行 了补充还是另辟了一块与传统印刷媒体批评截然不同的批评领地? —为哪些博 2)你怎样描述评论家博

文档评论(0)

ycw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