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pp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实践安排 教学环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大学生危机干预 实践环节 心理测验及应用 案例讨论 一个警钟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内 容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识别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 处理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原则与技巧 WHO的健康观 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WHO,1989)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的标志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有幸福感 如何识别?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识别标准 与统计学平均值的离差 违反常规 理想标准 此外: 个体感到痛苦。 个体为解决问题而寻求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 智力正常,IQ=90~110。 人格完整 尊重自己与他人 人际关系良好 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 追求目标可取 情绪基本稳定 意志健全 如何理解健康? 异常心理的演变 起因:欲望的满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双趋 双避 趋避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 健康是连续变化的 从健康/正常→不健康/异常→健康 健康是有层次的 最低:克服心理疾病 中间:健康 最高:自我实现 健康是随年龄变化的 健康是需要维护的 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 对教师的调查研究 查明华等人 (2 0 0 0 )研究发现 对于学生的厌学问题 , 3 1 . 2 5%的教师将其视为差生,1 5. 6 2 %的人将其视为思想问题 ; 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 6 . 2 5%的教师认为不算什么 , 6 . 95%的教师认为是有私心 ,其余的人认为是性格内向 ,但不认为有多严重 ; 对学生的攻击性,有 3 4. 3 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 洪君见、申继亮 (2 0 0 0)调查发现: 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 ,常将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 。 大学生会咨询什么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 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统计了 5年中所接收的 6万多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 ,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连续9年新生普查:有心理问题的约25-30%,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有8-10% 。 湖北高校中随机抽取的2000名在校生,调 查结果显示:湖北省21.02%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2.81%的学生可能有较严重心理问题。 2005年北京23所高校7000人调查结果,12.6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人? 适应障碍:呆不下去了 焦虑障碍:我害怕 将要发生的一切 认知方面:发生在个人的思想中,可以从中等强度的焦虑发展到惊恐,严重的焦虑回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或死亡,一种先入为主的莫名的危险或对身体机能失去控制的恐惧,一种犯罪感 行为表现:回避 生理表现:是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结果。包括呼吸微弱、手脚发冷、腹泻、尿频、心悸、血压高、出汗、肌肉紧张、消化不良,入睡困难 强迫症:为什么我的行为失控 周期性地闯入观念/强迫观念,和仪式性行为/强迫行为. 是一种令身体机能受损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抑郁案例:张国荣自杀 新华网香港2003年4月1日电 :香港艺人张国荣4月1日傍晚在中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随后被送往玛丽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06分去世,终年46岁。 抑郁症的表现 情绪低落、失去兴趣 失眠、食欲减退; 自责或无价值感 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想死 同时出现几个以上问题或至少持续两周以上 抑郁是与自杀最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 精神分裂症:他人进不去的世界 患者应在一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表现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 妄想 幻觉 语无伦次,经常跑题或缺乏连贯性 行为极度紊乱或紧张行为 阴性症状:情绪单调、出现失语症或意志力缺乏 导致严重损伤的症状 其他典型问题 成瘾行为:如酒精、网络 厌食与过度贪食 失眠或入睡困难 疑病 暴力 性问题 人格特质严重偏离 处理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原则和技巧 一个理念 预防理论 =以人为本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遗传因素或生物因素可能提高了个体出现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但精神障碍的真正产生依赖于“高危”个体是否遇到与社会或家庭相关的压力因素,或个体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处理这些压力。 生物因素:基因构成、病毒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创伤、对环境的不良认知反应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失 社区心理健康:优化环境 是从每个家庭的心理健康着手:和谐,支持 其次为社会生活环境(如学校、工作场所、教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