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新体”中国新闻文风上一块奇葩.doc
“中新体”中国新闻文风上的一块奇葩
文章摘要: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在长期对外报道业务中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新闻写作特色,被新闻界人士称之为“中新体” 。相较于“新华体”的严肃庄重;它多采用海外视角、民间风格而自成一体。其中,“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官方立场 、民间表达”是这种写作特色最形象的描述 。
中新社——中国声音的领跑者
中新社
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10月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的国际新闻社。诞生抗日烽火中的国际新闻社是一家拥护共产党爱国抗日方针的民营通讯社,主要任务是对海外发稿,传递中国抗战消息,对内也发稿。1949年,国际新闻社基本结束工作,总部从香港迁回广州,由少数员工维持工作。1951年,廖承志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议,根据海外华侨报纸的需求,应该加强国际新闻社的工作,中央经过研究同意,并根据刘少奇的意见,把社名定为“中国新闻社”。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正式发稿,国际新闻社为海外97家报纸供稿工作同时终止。改革开放,正式确定为国家通讯社积极开展自独特新闻业务。
中新社新闻风格的开拓者
由坚持爱国主义立场的民营通讯社演变而来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其主要任务是对外发稿,报道中国新闻。这种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定位决定中新社具有一套独特的运作方式,在新闻写作方面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
廖承志,一位十分熟悉海外情况、富有人格魅力的革命家和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是中新社的创办者和中新社新闻风格的缔造者。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担任过新华社社长中新社成立后,他长期直接主管、领导中新社工作。他为中新社明确定位:中新社的宣传方针为“爱国主义”。他多次到中新社讲话,要求采编人员要根据对象讲话,要和颜悦色地开展宣传工作,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写文章口气生硬只会把读者吓跑。他强调,从事对外宣传要内外有别,不要当“文抄公”,照搬照抄国内的一套。
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中新社首任社长金仲华是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和政论家,有长期在海外报纸工作的经验。他根据廖承志制定的“爱国主义”宣传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他提出中新社稿件应该“短些,软些,宽些”,在当时提出这种新闻写作观点同样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对中新社新闻风格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经五十年沧桑,国际舆论环境和海外报纸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中新社的采编人员队伍更换了几代人,但廖承志和金仲华缔造的中新社新闻风格的基本精神一直传承到今天以至于更远的未来。
“中新体”的成型与变迁
一部新中国的新闻文体发展史——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前——也是“ 新华体”担纲的历史。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纸质媒体,而且还延伸到电子媒体的新闻报道【1】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在我国的新闻文体发展道路上,“新华体”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就是现在独具特色的“中新体”也是在“新华体”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创新形成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新社被确定为国家通讯社后,中新社新闻记者积极开展新闻业务,他们一方面广泛的采写被认为是其标杆的电讯稿件,另一方面努力开展对中新社风格的讨论,探索如何克服当时国内报道普遍存在的“一左、二窄、三套话”的模式化弊病,逐渐形成并突出自身特有的风格 。
同时,中新社开始向国内的新闻单位发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改革。比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正是电视语体向平民化的“中新体”转型的成功案例。【2】至此,中新社探索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适应海外读者需要的“中新体”。此后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稿件,《核弹元勋的三子》、《钢琴进入农民家庭 》、《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等,都 是“ 中新体”独特风格的代表之作 。
而“中新体”的成型与成熟是得到受众调整与角色转型的助推。中新社在创建之初的服务对象只是简单描述为“海外华侨 ”,主要作用也仅仅是指导侨报的编辑方针,适应面比较窄。1974年中新社进行受众调整,正式提出新闻报道要服务“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
随后,中新社又将与“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有联系的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 ,但总的来说仍是以“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为主。这样,中新社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明确与拓宽,为应对这些受众群体与最早期的海外华侨的媒体消费习惯、价值认同有较大差异,中新社适时调整报道策略与文体风格,以满足变化的受众的信息需求。
而从宣传定位上看,早期中新社的主要定位为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报道以大多数华侨为读者对象,基本上也是报喜不报忧,主要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侨乡的一草一木,很少涉及报道国际新闻。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新社对外报道效果。此后中新社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海外华文报刊的态度和读者需求的改革,在新闻报道上逐渐进入信息服务商的角色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