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橡胶的硫化体系
§1 绪论
一.硫化橡胶历史发展概况
1839年,美国人Charles Goodyear发现橡胶和硫黄一起加热可得到硫化胶;
1844年,Goodyear又发现无机金属氧化物(如CaO、MgO、PbO)与硫黄并用能够加速橡胶的硫化,缩短硫化时间;
1906年,使用了有机促进剂苯胺。Oenslager发现在硫化性能最差的野生橡胶中添加苯胺后,可使其性能接近最好的巴拉塔胶。
NR+S+PbO+苯胺——→硫化速度大大加快,且改善硫化胶性能;
1906-1914年,确定了橡胶硫化理论,认为硫化主要是在分子间生成了硫化物;
1920年,Bayer发现碱性物有促进硫化作用;
NR+S+ZnO+苯胺——→
1921年,NR+S+ZnO+硬脂酸+苯胺——→
同年又发现了噻唑类、秋兰姆类促进剂,并逐渐认识到促进剂的作用,用于橡胶的硫化中。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了各种硫化促进剂。
硫黄并非是唯一的硫化剂。
1846年,Parkes发现SCl的溶液或蒸汽在室温下也能硫化橡胶,称为“冷硫化法”;
1915年,发现了过氧化物硫化;
1918年,发现了硒、碲等元素的硫化;
1930年,发现了低硫硫化方法;
1940年,相继发现了树脂硫化和醌肟硫化;
1943年,发现了硫黄给予体硫化;
二战以后又出现了新型硫化体系,如50年代发现辐射硫化;70年代脲烷硫化体系;80年代提出了平衡硫化体系。
二.我国硫化橡胶发展概况
我国橡胶机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经过数十年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薄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逐步将我国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在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的年度橡机产品订货会和备件订货会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解决了供需问题,橡胶企业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设备犯愁了。回顾发展历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橡机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一、设备引进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许多橡胶工业生产用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进的内容也不同。1. 橡胶工业生产恢复期这一时期主要指解放后的50年代。解放后橡胶企业留存的设备,大都是在解放前从英、美和日本等国家进口的设备,经过战争,企业生产困难、资金有限。国家为了恢复和扩大生产,只能以有限的资金有选择地从原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等国家进口了PC-2和3A密炼机、由550开炼机、59J斜交胎成型机、①700鼓式硫化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普通轮胎个体硫化机及1700×4000丁苯胶热塑炼罐等设备。每种设备的进口数量非常有限,通常为1-2台。由于进口设备数量少,国内橡机制造业又十分落后,因此当时橡胶工业生产装备自然落后,劳动条件差,效率低。大多数橡胶厂的炼胶车间只能采用中小规格开炼机炼胶,炭黑烟灰飞扬,劳动条件恶劣。直到60年代中期,从古巴取得捣胶装置资料后,才开始改善了开炼机的操作条件。由于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橡机制造业,解放初期引进的这些设备,加上当时苏联提供的技术援助,特别是在1955年提供给当时轻工业部设计公司沈阳分公司的PC-2密炼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成套技术资料及斜交胎成型机的成型棒技术。其中复制了密炼机和压延机资料,后来成为大连橡塑机厂步人制造大型橡胶机械的开始,为恢复和提高橡胶工业的生产奠定了基础。2. 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时期”是指我国文革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革命”高于一切,许多企业停产闹革命,从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多数无暇顾及生产的扩大和设备的更新,所以仅有少数企业在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了700×1800纤维帘布四辊压延生产线、80S型及TBM95型和TBM59J型轮胎成型机、55”和63. 5”B型轮胎硫化机、40. 5”和46A型轮胎硫化机等,这已实属不易了。历史证明,依靠这些引进设备将我国压延生产线和轮胎硫化机等设备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轮胎硫化机,解决了长期研发没有良好成果的问题,提高了轮胎硫化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使我国成为国内外各种轮胎硫化机的主要供应商。3. 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说过去的引进算是积累经验打基础的话,80年代开始的引进则促进了我国橡机大发展。1983年,上海正泰从德国米兹勒引进了成套乘用胎二手设备,参观者趋之若鹜,长期紧闭的国门打开后都想看看国外的子午胎生产及其装备是什么样的,以增加感性认识。从那时起,国内从1958年开始研究了二十余年未见成效的子午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才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上海正泰从德国引进二手子午胎生产技术和设备,等于为国内各企业发出了一个信号。大家纷纷利用银行贷款,前后花费约5亿—6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各自所需的橡胶机械,形成了从80年代起全国橡胶行业“井喷式”引进世界各国先进橡胶机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