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何任临经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老中医何任临经验

名老中医何任临床经验.txt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名老中医何任临床经验.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 何 任 研究《金匮要略》半个世纪的何任 何若苹 整理 编者按 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匮》的名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本文 总结了他半个世纪来研究《金匮》和《伤寒论》的方法、经验和主要成 就,很有启迪作用。他推崇“读经读注,经注并参”和主张“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论上有高深 造诣,在临床上也有丰富的医疗经验。 文中介绍了他研究《金匮》的11部著作和8篇专论,从纵横两个 方面给读者指出了学习和研究《金匮》(包括《伤寒论》)的门径,是一 篇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何任临床擅长于内科杂病和妇科疾患,临证善用“经方”,本文介 绍了他应用“经方”的方法要点和医疗经验。他临证治病力求辨证精 当,处方用药主张“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疗脑萎缩,用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治疗癫痫等, 具有鲜明特色。对妇科疾病,认为须通晓奇经之理,要重视“调经”、“和气”。对肿瘤,他认为是 因虚致病,病后又加重虚损,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但“虚”是在脾肾两脏,故扶正以培补 脾肾为主,但也不忽视祛邪的重要作用。文中对各部分的观点和论点,都举有病例介绍他的临 证经验,加以证实,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心怀祖国意常惬,腹有经书气自华。 ———吕炳奎题赠何任教授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何任,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 医学院。解放初担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78年被授予首 批中医教授职称,197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数十年来,何任教授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坚 持中医医疗和科研工作。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经典,特别是《金匮要略》有较精 深的研究,是国内研究《金匮》的著名专家。他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远近闻名。他孜孜不 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享有盛名, 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   第一卷180   #### 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 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全国中医理论整 理研究会常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任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从儒而医,在杭州颇负盛名。公旦先生常说:“做 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在这样的庭训下,何任不但从小就孕育 着学医的志趣,并且付诸行动。上学以后,他除了学文化以外,开始诵读《药性赋》、《本草备 要》、《汤头歌诀》等中医药书籍,而对有关医学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论大医习业”、“论大 医精诚”等更是拳拳服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鞭策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父亲的教诲和历代名医高尚的医德,为他走向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道 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他规定自己除上课之外,每天要 自学一定的时间,不是读自备的参考书,便是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他一面学习中医基础 及临床各科理论和一部分西医知识,一面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 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旁侍诊。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使他 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厌恶当时的十里洋场,却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今后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不久,父亲公旦先生就逝世了。当时抗日战争尚处于艰苦阶段, 疾病流行,诸如天花、鼠疫、疟疾等烈性传染病随处可见,这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中医既是 一个严峻考验,又是一个摸索诊治温病规律的难得机会。好在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跟师 (父)侍诊时有过接触,也还能沉着应诊,并使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医生 涯。但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他想为中医事业作些努力,但步履十分艰难。 在为中医事业而奋斗过程中,何任非常重视中医教育,注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