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3健體分享簡報(3904KB)-載熙國小.ppt
自我決定理論(SDT)的動機分類 Deci and Ryan (1985) identified three types of motivation, namely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to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 reasons why individuals engage in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ci Ryan, 1985, 1991; Ryan Deci, 2000a, 2002) Deci and Ryan identified four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that vary in their degre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 four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are: external regulation (to act to obtain rewards or avoid punishment), introjected regulation (to act in order to avoid feelings of guilt and internal pressure), identified regulation (to act out of choice and volition), and integrated regulation (behaving out of choice with coherence with other elements of the self). 外部調節 無動機 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 內攝調節 認同調節 整合調節 自我決定理論(SDT) 基本要素:Deci and Ryan (1985, 2002) 認為勝任感、自主性和關係感的心理需求是與生俱來,是人們健全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Vallerand (1997) 延伸自我決定理論提出動機順序為:社會因素會透過心理中介變項影響動機型態再影響後續的行為結果。 社會因素心理中介動機形態改變行為結果 Vallerand (1997) proposed that this motivational sequence of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types of motivation consequences 行為主義對學習成效的解釋 當個體對刺激做反應後,伴隨而來的是滿足的效果,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將更加強,學習將更有效並持久。 (Schunk, 1984、1989; Lepper Henderlong, 2002) 行為經由增強作用而強化的過程,就是操作行為(馬信行,1997; Miller,1997; Miltenberger, 1997),在環境中以操作增強物或懲罰物來塑造或限制我們的行為(Ganzel,Gordon,Lee, Stamps, 1998) 文獻探討 2-1體育課重要性 2-2SDT、行為主義如何建立學習成效 2-3 SDT需求滿足後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實證 2-4外部酬償對學習成效的實證 2-5SDT對外部酬償的負面影響實證 國外許多研究已證實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會促進高自我決定型態動機 (Li, 1999; Ntoumanis, 2001, 2005; Philippe Vallerand, 2008; Ryan, Stiller, Lynch, 1994; Vallerand, 1997) 國內學者也在體育課情境(林季燕,2009;林季燕、馮家瑜,2008;張永光、蘇美如,2008;蔡銘仁,2006;鄭建民、宋靜宜、呂明秀、鄭憲成,2004;蘇美如,2008;蘇美如、黃英哲,2009) 的相關研究得到佐證。 研究問題 動機內在化程度的變化 (高動機者在接受外部增強物後會降低動機內在化程度,但低動機者也會降低嗎?) 研究假設 原始動機內在化程度不同(高、低)的受試者在不同增強方式對內在化的影響上會有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 經前測後將受試者的原始動機分為高、低兩組 兩組人平均分配在三種測試情況 組別一:提供SDT的需求環境 組別二:提供外部增強 組別三:控制組 研究架構 SDT 動機內在化 外部增強 原始動機 內在化程度 研究架構 SDT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SDT 外部增強 控制組 研究假設結果 原始動機高:SDT 、外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