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植保技术和机械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植保技术与机械化 石 洁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植保研究室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E-mail:shij99@163.com 电话:0312-5915682 报告内容 当前玉米病虫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目前病虫防治模式 机械化发展方向 玉米病虫发生特点 及原因分析 一、苗期害虫是影响玉米全苗、壮苗的 关键因子 在本区域,玉米苗期发生的害虫种类多达20余种,除普遍发生的地老虎、蝼蛄、蚜虫、蓟马、红蜘蛛、粘虫、玉米螟等,一些新的或极少为害玉米的害虫如: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蜗牛、麦根蝽、盲蝽、褐足角胸叶甲、棉铃虫等也开始在局部地区玉米上发生,严重地块甚至毁种。 原因分析1——重视不够 黄淮海区玉米种植传统上有一项间定苗操作,苗期害虫为害对亩株数的影响不大,农民习惯性不防治——种子不包衣,苗期不喷药。 目前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和精量单粒播种机械的大面积应用,农民倾向于省略该环节,但是害虫的防治意识并没有提高,头痛医头——瞎喷药。 种子和农药公司技术投入不够——包衣剂针对性不强。 国家投入不够——统防统治需加大力度推广。 原因分析2——免耕贴茬播种 免耕导致地下害虫猖獗,如:地老虎、金针虫等,同时给了一些新的地下害虫种群扩大的机会,如:耕葵粉蚧、麦根蝽、线虫等 原因分析3——小麦秸秆还田 导致小麦上的害虫直接向玉米田转移为害,如粘虫、甜菜夜蛾、蚜虫、蓟马、叶螨等。 原因分析4——种植结构调整 迫使有的害虫食性发生改变,为害玉米,如棉铃虫、桃蛀螟、二点委夜蛾等。 原因分析5——预测预报跟不上 局部为害,研究力量薄弱,发生规律不清,预测预报困难,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原因分析1——品种抗性较差 目前,我国种植的玉米品种抗虫性较差,耐虫品种较少,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基本上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螟。 育种不重视,大家都在等转基因品种放开。 原因分析2——新虫害发生规律不清 原因分析3——防治不到位 由于可见产量损失较小,农民不重视,防治意识不强。 田间种植密度提高后,防治劳动强度和成本增加,农民防治积极性不高。2008年防治面积4721.42万亩次,仅占发生面积的36.49%。 原因分析4——防治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穗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大喇叭口期撒施颗粒剂,而颗粒剂使用量大,利润较小,农药厂家不愿意生产。 放蜂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蜂种问题、退化问题、缓释技术等等。 三、成株期叶斑病仍是最具风险病害 1998年该病首次北移,2000年该病又呈蔓延趋势。2004年南方锈病再次在安徽、山东、河南省普遍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河南省发病面积1000万亩。 原因分析1——秸秆还田和浅旋 玉米秸秆还田及浅旋耕为病原菌的积累和存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弯孢菌、小斑病菌、大斑病菌、灰斑病、褐斑病 原因分析2——品种抗性差 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大多数品种抗性较差,如:褐斑病、灰斑病。 育种上可用抗源较少:如南方锈病。 原因分析3——小种变异 小种可能出现变异,导致抗源的抗性丧失。如,过去报道表现免疫或高抗的自交系齐319,在人工接种时表现感或高感南方锈病。小斑病出现不同的病斑类型。 原因分析4——规律不清,预测预报困难 叶斑病多为气传病害,发生规律研究较难,需全国组成协作组,不是单独个人或者单位能够完成的事情,目前对叶斑病研究较少,如:弯孢的消失和出现,南方锈病的越冬越夏地,灰斑病、小斑病、大斑病的小种变化。 原因分析5——施药困难 后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很难喷雾操作。 四、茎腐病呈加重趋势 2006年在河南中、南部发生,部分田块和品种发病率在20~30%,减产30%; 2007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严重地块发病率40~50%,个别地块达到80%以上。 2011年在山东、安徽发生。 原因分析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一般对镰刀菌茎腐病抗性较好,对腐霉菌茎腐病抗性较差(抗源缺少)。 免耕和秸秆还田有利于田间病原菌的积累。 全生育期侵入,后期发生,包衣效果不佳,防治困难。 五、粗缩病、苗期根腐病在局部造成损失 原因分析 品种抗性较差。 种子包衣效果不好,如:锐胜、高巧、满适金。 药剂喷雾不能做到及时、全面。效果不佳。 部分区域不能通过调整播期避病。 目前病虫防治模式 机械化发展方向 1改进小麦收获及秸秆还田方式 发展低留茬,或灭茬或秸秆打包小麦收割机械,采用物理机械方法消灭或降低从小麦上直接转移到玉米上为害的害虫及其种群数量。 2种植便于机械收获的抗性品种 玉米后期叶斑病和茎腐病的控制还要依靠抗性品种,开展南方锈病、褐斑病、腐霉菌茎腐病等病害的抗性品种选育和筛选工作。 3提高种子包衣效果 杀死种子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