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格梁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分析的研究.pdf

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格梁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分析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本文结合一些工程案例及其现场试验资料、部分室内试验资料,采用理论分析和 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锚索格梁支护体系的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 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锚索格梁支护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 容和成果如下: l、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锚索锚固段的相互影响规律和边坡表层附 加压缩应力的横向衰减规律,为锚固间距控制标准的提出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2、锚索的主要破坏机制是:在拉拔力较大的情况下,锚固外端附近发生塑性变 形,峰值剪应力向坡内转移,注浆体周围岩土体因拉裂而抗剪能力遭到削弱,锚索因 接触面的渐进性剪切破坏而逐步失去承载能力。对自由型锚索而言,边坡表层附近的 锚墩失稳也不可忽视; 3、根据锚索的荷载传递原理和破坏机制,将接触面塑性硬化和软化本构关系简 化为三折线本构模型(破坏阶段的接触刚度按零处理)。基于荷载传递原理、接触面 的本构关系假设以及不同的边界条件建立的锚索P—S理论关系与现场抗拔试验、室 内抗拔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理论的卜S曲线在初始阶段为线性关系,当 接触面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后为非线性关系,但仍为似线性关系; 4、针对现有设计方法的不足,在承载机理及设计参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 于荷载传递原理和现场抗拔试验所获得卜S曲线的新锚索设计方法,并给出了相应 的实现过程。该方法的简单设计参数能通过现场试验获得,可综合反映实际工程条件, 有良好可靠性,并能进行允许塑性变形的定量化设计; 5、针对锚固间距过大,浅层锚杆等被动支护措施也可能难于防止松散边坡的表 层坍滑这一问题,从土拱效应的角度,推导了最大临界锚固间距的理论表达式并进行 了算例分析; 6、算例分析表明,在几种传统的解析算法中,Winkle弹性地基梁法对格梁内力 的计算适应性相对较好。针对WiIll【le梁解析算法不能考虑格梁与锚固介质之间的脱 离、地基刚度非线性的问题,在格梁内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中,通过基于MARC 的二次开发克服了这些缺点。将Winkle梁“植入”边坡中,研究了施工过程和施作位 置对格梁内力的影响作用; 7、通过参阅文献和大量监测资料,分析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 因素。在MARC计算平台上对能考虑预应力变化耦合作用的广义KELVIN蠕变模型 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蠕变对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影响作用。依据灰色 系统原理,编制了等时距和不等时距GM(I,1)预测模型的计算程序,通过算例分析明 摘要 确指出了其适用范围。 关键词:承载机理;设计计算方法;有限元分析;群锚效应;预测模型 Il ABSTRACT ABSTRACT withbeamframeandits on mechanismof cable Studysupporting pre-stressed thck is in methodare than being designcalculationdelayedgreatly applications,and needoffurther tosolvethe such嬲 aspects urgent improvement.Aimingproblem,several transfer and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