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最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言 忽略人物阶级性的作品才能走向世界 莫言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 (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方冰 07.11.2014 19:57 纽约— 中国本土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星期五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只有忽略人的阶级性的作品才能走向世界。 刚参加了中国国家主席模仿1942年在延安的毛泽东而举行的文艺座谈的莫言,似乎刻意要让外界看到他的文艺思想其实不仅与72年前,而且与刚刚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毛泽东在1942年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有阶级性的。 这次演讲会是哥大在世界领袖讲坛的项目内为莫言举办的。会场在通常接待崇高人物的哥大最著名的纪念图书馆内。 莫言在回答与会者的问题 (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x 莫言在回答与会者的问题 (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不要把人理想化,也不要把人妖魔化* 莫言在强调写小说必须围绕人物、紧贴人物这一中国大作家沈从文的教导后,话锋一转:“写人的时候应当忽略人的所有的阶级的属性,不要考虑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便是个所谓的坏人,也应该把他当人来写;即便是一个好人,是一个道德模范,写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他们一些正面因素之外的负面的东西。不要把人理想化,也不要把人妖魔化。” 本来说到此也可以打住了。但是他意犹未尽,接着说:“只有这样小说才有可能克服地域性障碍,获得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纽约时报11月5日《历史轮回:两个文艺座谈会》一文说,周小平在其博客中独家透露,习近平在会上说,“‘文艺作品不能以追求到国外获奖为目的,抱着这种目的去创作是没有前途的……’。这些话被坊间解读为‘不点名批评’与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虽说当年莫言也曾加入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纪要》的行列,但他跟歌功颂德派还是不同。 *哪个党都不是* 莫言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好听的故事必须让人觉得真实。他的演讲也与人质朴、客观的印象。他说《红高粱》中讲到的1938年的那场战斗,其实既不是共产党打的,也不是小说中说的土匪打的,而是游击队打的。“这支游击队今天可能隶属于国民党的领导,明天他突然摇身一变又归共产党领导。”显然,他的这种描述与主旋律作品是迥然不同的。 但莫言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不能实话实说的时候,他会用既不撒谎又不实说的方式表达。 当回答一位研究生有关习近平主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对文艺创作 “会起制约还是促进作用”的敏感问题时,莫言显得有备而来,他不温不火地说了三点: *对习主席的文艺座谈会感到突然* 首先他说,对这次会议“感到突然”(千万别以为他要爆料了!)。他接着的解释是:“当时在高密,定了14号晚去山东电视台,做一个红高粱电视剧首播的一个节目,通知我赶回北京,有重要的会议,我说,我要做节目呀,他们说你还是回来吧,我就回去了。”纯客观描述,并无他意。 第二,到了会场,“感到会议很放松啊”,“不像一个严肃的会议,就是用聊天的方式,而且我们的习主席也不断地脱稿讲话,大量地列举了他青年时期读过的很多西方的书,涉及到我想几十本之多。” 但是,后面话似乎与前面又矛盾了:习近平的讲话,“主体部分跟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领导人关于文艺的讲话的中心内容是一致的。像中国每隔5年就开一个什么文联代表大会,按照惯例大会闭幕的时候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会出席讲话,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人民啊、主题啊、接近生活啊,深入生活啊,就是这些东西。”可这些难道还不严肃吗? *只记住了两句话* 数百哥大学生出席演讲会 (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x 数百哥大学生出席演讲会 (美国之音方冰拍摄) 不过,既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莫言说,“所以我也没感觉到有什么新的压力。” 最后,莫言从习近平讲话中找到了护身符:“有两句话对我印象很深,记忆很深。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讲,对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讲,最重要的,“创作是中心任务”;第二句话,“作品是立身之本”。我觉得我特高兴,听了这两句话。”因为,“我今后两年少开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了。叫我开会,我说我的中心任务是写作。” 在将近40分钟、以写小说为主题的演讲中,莫言说,他在小说中塑造了数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他列举了他30岁时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等共六部小说中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人物”与大家分享。他所选择并加以剖析的这些人物中至少三个反映了他试图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批判中国现实的努力。 *那个刽子手有当代性* 《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具有奇特、超乎常人忍受痛苦能力的黑孩子,虽然会说话,却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特别敏锐,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莫言说:“小说里的黑孩子实际上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缩影。如果说有原型的话,那么他的原型就是像我这个年龄那一批生活在中国北方农村的孩子们。我们忍耐了很多痛苦,我们见证了很多别人没看到过的历史,我们经过了我们自己的忍耐,奋斗,然后都变成了今天的大人。” 《生死疲劳》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