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ppt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宝山壁画 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此壁画发现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乡境内。1994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出的表现了 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 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辛事。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大家观看!   2.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但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及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在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题 关注民生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民生问题,如涉及农业、农民及社会稳定等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经验教训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2012年新课标高考有3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命题有2道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高考有2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涉及考查这一热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对农业、农民的政策措施。   2.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涉及的民生问题。   3.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政策等。   1.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为线索,梳理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历程。从重视民生看,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从忽视民生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为线索,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从失误看,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从成功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典题例证】(2011·江苏单科·T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4.(2011·海南单科·T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选D。抓住题干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5.(2012·山东文综·T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解析】第(1)题应先对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准确的掌握然后才能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