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仪礼·士昏礼》中《经》与《记》的关系.docVIP

略论《仪礼·士昏礼》中《经》与《记》的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仪礼·士昏礼》中《经》与《记》的关系.doc

略论《仪礼·士昏礼》中经和记的关系 摘要:《仪礼》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儒家礼学的一部重要典籍。今本《仪礼》十七篇,然其中第13篇《既夕礼》是第12篇《士丧礼》的下篇,第17篇《有司》是第16篇《少牢馈食礼》的下篇,所以实际上只记载了古代的十五种礼仪。《仪礼》每篇一般都可分之为《经》文和《记》文两部分,在这十五种礼仪的记载中,仅士相见礼、大射及少牢馈食礼无《记》文外,其它各礼皆有《记》。本文试以《仪礼·士昏礼》之《经》和《记》文,略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仪礼 经文 记文 《仪礼·士昏礼第二》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士娶妻的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合称“婚六礼”。以今《仪礼译注》对《仪礼·士昏礼第二》原文的小节划分,分全文为39节,综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记昏前下达、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一系列礼仪,主要是由男家遣使者(即媒人)去女家进行的; 第二部分:7—15节,记亲迎、成昏,及昏后妇见舅姑的礼仪,这是本篇的中心部分; 第三部分:16—39节,《记》文,主要是补记昏礼各节的有关礼仪及所致辞,兼记及昏礼诸变例。 由上划分可明显看出,《仪礼·士昏礼》全文又可一分为二,即《经》文和《记》文两大块。第一部分(1—6节)和第二部分(7—15节)均系《经》文,而第三部分(16—39节)则属《记》文。研究者认为《记》文是后人所作,用以解释经义,或补充经所不备的文字,但作《记》的人原来并没有在《记》文前边加“记”字,沈文倬也说:“今本用以分别前经后记的‘记’字为后人所臆加。”而汉简本《仪礼》的《记》文前皆无“记”字可为之铁证。然不管“记”字是作《记》者所为,还是后人所加,《记》文对《经》文研究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从《记》文出发,比较《记》文与《经》文所载,从而略论《仪礼·士昏礼第二》中《经》文和《记》的关系。 全文第三部分(16—39节)是《记》文部分。《记》文的顺序基本上和《经》文一致,但也不一定。第16节中记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诸祢庿。辞无‘不腆’、无‘辱’。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 郑玄《注》曰:“用昕,使者。用昏,婿也。腆,善也。宾不称币不善,主人不谢来辱。”胡培翬曰:“谓受命于祢庙然后行事也。” “不腆”、“辱”之类,是说诸如“礼物不丰富”、“有辱大驾”一类的客套话,“辞无‘不腆’、无‘辱’”,据贾《疏》说,乃在于教女以正直,诚信事人。又贾《疏》曰:皮帛“可制为衣物,此亦是教妇诚信之义也”;“腊用鲜者,取夫妇日新之义”;“鱼用鲋者,取夫妇相依附者也”,而盛世佐曰:“殽全谓豚俎也。殽,骨体也。全者不折也。一骨分为二曰折。”贾《疏》又云:“殽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结合《记》文和注疏等可知,此节《记》文是对昏礼之时、地、辞命、用物等作了一些杂记。“昏昕”是对使者和婿者而言,使者行事用昕而婿者行事用昏。然对照前面《经》文对“昏六礼“所记,除了第7节所记亲迎时,对婿者有言“期初昏”外,对“昏六礼”前五礼的执行者——使者,皆无时间所言。而《记》文所记“凡行事必用昏昕”正是对《经》所不备之补。《经》文中,在第1节记纳采礼时有言“至于庙门”,可知纳采之礼在庙中进行。又有在第7节和第9节中有“陈三鼎于寝门外东方”和“及寝门”之言,可知婿家所备亲迎是在寝中进行。而记其它礼仪皆不言其时。《记》中“受诸祢庙”则告之以前《经》文中所言“庙门”乃“祢庙”之庙门,而纳采和亲迎外的其它礼仪也是在祢庙中进行。《经》文中记诸礼仪,皆无语辞,《记》文中言“辞无‘不腆’、无‘辱’”,则是对“昏六礼”总的语辞特点的概括。“挚”在“昏六礼”中,除了纳征礼用“玄纁束帛、俪皮”外,皆有所用。而“豚、鱼、腊”是婿家亲迎前所备、“妇至”后夫妇“同牢共馔”时的所用之物。《经》文中只言诸物及诸物之用,而不言诸物之征,更不言用此类物有何之寓意,然于《记》文记“挚不用死。皮帛必可制。腊必用鲜,鱼用鲋,必殽全。”則给予补记和解释。 《记》文第17节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庿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据郑《注》,“许嫁”是已受纳征礼。加笄礼是古代女子许嫁的特典,标志女子已成人,犹如男子的冠礼。又郑《注》曰:“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以及《礼记·昏义》中郑《注》曰:“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也;妇功,丝麻也。”可知“教于公宫”或“教于宗室”乃指许嫁之女要受婚前教育。前《经》文中第五节记纳征的礼仪,但仅短短“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几言,并无它言。而女子许嫁后的笄礼及在祖庙或公宫所接受教育之事,时间最晚也应该在亲迎之前,然《经》文中皆无此记。 《记》文第18节记“问名,主人受雁,还,西面对。宾受命乃降。”这是对问名礼仪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