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西伯利亚史前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探索与前瞻国际会议在.pdf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学术动态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新西伯利亚史前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探索与前瞻”国际会议在俄罗斯召开
发布时间:2015-07-0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邓聪
由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德国考古研究所欧亚部、新西伯利
亚州立大学共同主办的“考古学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最新发展及前瞻”国际性会议,于
2015 年 6 月 22 -26 日在新西伯利亚周边的壮士歌渡假村 (Bylina) 举行。大会由俄方科
学院院士 V.I.Molodin 和德方东部欧亚部主任 S.Hansen 博士主持,参与国际会议者及论文
发表的以俄、德为主,其它还有中国、韩国、奥地利、美国、瑞士、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国
家的近百位学者。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 A.P. Derevyanko 院士(左)、V.I. Molodin 院士(中)和 M.V.
Shunkov 所长(右)
这次会议是上述单位长期合作的一项学术活动。在此前两次会议分别在西伯利亚的阿尔
泰和德国的 Stralsund 举行。今年学术会议旨在推进国际学者间合作,强调学科综合研究在
考古学方法上的重要和必要性。在揭幕仪式上 ,俄方A.P.Derevianko 院士、M.V.Shunkov
所长、V.I.Molodin 院士、德方 S.Hansen 博士均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德国考古研究欧亚部主任 S. Hansen 教授
本年度会议中有关中国方面研究发表有三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在主
题发言中,对中国近年来以多学科综合手段进行考古的一些重要发展和成果做了全面综合的
介绍和分析,其中重点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最新成果,做了简略精
要的发言,包括年代学研究、碳十四测年和树木年轮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考古土壤微
环境、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食性分析、古 DNA 分析、锶同位素分
析、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器工艺等。王所长指出,自 1995 年迄今考古所内已设置 15
个科技考古实验室,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相关的科技考古突飞猛进发展,洋洋大观,充分展示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在科技考古研究的水平完全与国际先进国家科技考古接轨,并驾齐驱,引
起会议上众多学者的注目,促进今后国际上与中国科技考古广泛交流的可能性,产生了良好
的影响。会议后,王巍所长考察西伯利亚分院新世代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的碳十四测定年代
等设备和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演讲(左)、考察西伯利亚分院研究所碳十四测定年代设备(右)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尔盖•科米萨罗夫介绍了多学
科综合方法对秦始皇陵墓的研究。过去一些外国人士曾批评中国缺乏对秦始皇陵的整体研究
计划,或者认为此墓陵早被掠劫一空。事实上中国考古界近年来对秦始皇陵整体的帝王陵寝
结构和制度已做了很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秦陵周围 400 多个大小陪葬坑和墓葬全面地勘探
调查。高科技分析手段应用于秦代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上,如秦兵器铸造技术,在兵器表面进
行防腐处理,剑表面的一层极薄铬盐氧化层,厚仅 10 -15 微米,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又如彩绘保存方面,其中二号坑跪射俑的颜料发现紫色硅酸铜钡,这种原料在自然界中尚未
发现,由人工制成,也是世界科技史的奇迹,可以媲美古代的埃及蓝。另外如 2013 年秦始
皇陵东南一个陪葬坑内,发现大量密集叠压的铠甲和石冑,总数达 500 万片。其中石冑全
由青石精致制作,用铜丝连缀一起,按人体不同部位设计,工艺高超,都是古代科技上的创
举。谢尔盖•科米萨罗夫指出,从多学科科技手段研究秦始皇陵墓,显示了近年中国科技考
古高度的发展。
俄罗斯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尔盖 • 科米萨罗夫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邓学思就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
地区及日本早期玉器的组合和工艺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距今8000 年前中国兴隆洼文化玉器
向北传播的途径。研究方法方面,采用SEM 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复制玉器上各种微痕,
尤其是如玉器上玦口、玉管内部等过去无法直接观察的部位,都可被抽出独立做定性和定量
的分析。这次演讲从东北亚大范围对比指出,中国 8000 年前兴隆洼玉器制作砂绳切割技术,
已成为玉器加工主要技术之一,同样技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日本海沿岸近似玉器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