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訓詁的內容
訓詁的內容 訓詁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釋詞 二、解句 三、解釋語法現象 四、說明修辭手法 五、發凡起例 六、注音、校勘及其它 一、釋詞 釋詞即解釋古書中字詞的含義。它是訓詁學的核心內容。戴震在《與是仲明論學書》中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他在《古經解鈎沈序》中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通乎語言,由語言通乎古聖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躐等。”在《爾雅注疏箋補序》中說:“其究也,文字之鮮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鮮能通,妄謂通其心志,而曰傅合不謬,吾不敢知也。”在《沈學子文集序》中,說:“凡學始乎離詞,中乎辨言,終乎聞道。”錢大昕在《經籍籑詁序》中說:“有文字而後有詁訓,有詁訓而後有義理。詁訓者,義理之所由出,非別有義理出乎詁訓之外者也。” 表現形式 (一)正文體,如: 《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二)傳注體 《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注:“包曰:下,下車也。”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趙注:“征,取也。” (三)專著體 如《爾雅》、《說文》等。 二、解句 表現形式: 《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游。”毛傳:“非我無酒,可以敖游忘憂也。” 《小雅·箋言》:“巧言如簧,顔之厚矣。”箋:“顔之厚者,出言虛僞而不知慚於人。” 三、解釋語法現象 其目的是解詞或解句,語法分析只是手段。 具體表現: (一)辨析名詞動用 《詩經豳風七月》:蠶月條桑。疏:條其桑而採之,謂斬條於地,就地採之也。 (二)辨明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疏:”故遠方之人有不服者,則修文德,使遠人慕其德化而來。“ (三)說明特殊詞序 《詩經·邶風·穀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爲讎。“孔穎達疏:”不我能慉,當倒之,云‘不能慉我’。“ (四)說明主動、被動關系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公曰:‘章諫吾曰:願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爲制也;不聽,又愛其死。’“蘇輿曰:”臣爲制,言制於臣也。下文云‘則是婦人爲制也’,義同。“ (五)說明句子成分的省略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鄭箋:”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謂蟋蟀也。“ (六)辨別偏義複詞 《禮記·文王世子》:”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養老幼於東序,終之以仁也。’“鄭注:”王於燕之末而命諸侯,時朝會在此者,各反養老如此禮,是終其仁心。“ 四、說明修辭手法 語義與修辭手段有密切聯系,因此說明修辭手法也是訓詁的重要內容。 《邶風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 毛傳:“興也。泛泛,流貌。柏木,所以宜爲舟也。亦泛其流,不以濟度也。”鄭箋:“興者,喻仁人之不見而與群小人並列。” 《詩經·王風·採葛》:“一曰不見兮,如三秋也。”俞樾注:“三秋,即三歲也。” 蔡邕《陳太丘碑文》:“於皇先生,抱寶懷珍。”呂向注:“寶、珍,喻道德也。”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稱‘正月’爲‘端月’”,司馬貞《索隱》:“秦諱正,謂之端。” 《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見。” 五、發凡起例 即揭示一部書的體制和通例。搞清楚一部書的體制與通例,對人們閱讀全書有很重要的引導、啓發作用。 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就對許慎《說文解字》的體例有諸多說明:卷一:“元,始也。從一,兀聲。”段玉裁注:“凡從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以下,義書也。《聲類》以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顛也是;次釋其形,若從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 此段文字說明了許書釋字的通例:先訓字義,次釋字形,後釋字音。 詩詞曲語辭者,卽約當唐宋金元明間,流行於詩詞典之特殊語辭,自單字以至短語,其性質泰半通俗,非雅詁舊義所能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習見也。自來解釋,末有專書。然詞為詩余,曲為詞餘,詩詞曲三者各為分流,仍屬同源,竊意匯而釋之,事或較便。匯之之法凡二:因其分流,則詩證詩,詞證詞,曲證曲,是為自匯;因其同源,則三者或二者互證,是為互匯。綜合各證,得其解釋,則假定為一義。一義不足概括,則別求解釋,複假定為他義。凡屬於普通羲者,在囊括眾義,取材因而從寬,詩詞並及題序,劇曲並及白文。采掇所及,往往有列證至十餘或更以上者。 這是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敘言”中自敘的通例。 六、注音、校勘及其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