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激活学生思维 教法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教师激活学生思维 教法初探

新教师激活学生思维 教法初探   摘要:本文利用心理学原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新教师就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种教学方法,并以典型的课堂实例分析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最近发现区,评价,迁移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品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善于思考,领悟力强,很快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理清解题思路;而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门路,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数学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在解题实践中的具体化。因此,探索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一位新教师,应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呢?下面就此谈点看法和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1、设计最近发现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1,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概念、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减少思维坡度。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依程序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案:   (1)问题:当n属于N时,(a+b)n的展开式是怎样的?   (2)可将问题简化,要求同学们写出n为具体数值2,3时,(a+b)n按a的降幂排列的展开式。   (3)从上述展开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上述问题,为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二项式定理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创设了思维的“最近发现区”,学生思维逐渐趋向活跃。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如下的系列问题:   (4)如果学生还发现不了此规律,此时不妨提醒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a+b)4=(a+b)(a+b)(a+b)(a+b)   =a4+(  )a3b+(  )a2b2+(  )ab3+(  )b4   从组合的角度来考虑各项系数的来源及构成,如ab的系数,显然是4个(a+b)中任选3个(a+b)中b与a相乘,有C34其余的系数同理可推出。   (5)让学生照这思维路线写出(a+b)5,(a+b)6的展开式,并验证其正确性。   (6)引导学生进行猜想,(a+b)n的展开式形式为:(a+b)n=C0nanbn+……Crnan-rbr+……+Cnnbn   (7)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项式展开式的正确性,即可。   此教案的设计遵循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提问一步步深入,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最近发现区”,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隐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例如:动点M(x,y)到点F(3,0)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求点M的轨迹方程。   这是一常见的题目,许多学生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应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求解。对此我不急于判正误,而是问:“怎么解?”   (学生):“因为M到点F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可转化为M到点F的距离和它到X=-3的距离相等。”于是有点M的轨迹是以F为焦点,X=-3为准线的抛物线,则顶点为坐标原点(0,0),P=6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2=12x。   针对上述回答,我对引号部分的语句追问:“为什么可这样转化?转化完全等价吗?解答是否有误呢?”   下面我们利用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为学生找“病因”。   依题意有:   (1) x≥0时,有(x-3)2+y2=(x+3)2   即y2=12x   (2) x   即y2=0亦即y=0   于是问题的轨迹方程应为:   y2=12x (x≥0) 或 y=0 (x   故所求轨迹应为一条抛物线和一条射线。因此,前面的命题转化为非等价转化。   做完此题后提议,若把d=3改为

文档评论(0)

wdyg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