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1] (2012·课标全国高考)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正德年间以前,松江一带居民多从事农业,而今,相当多的人从事工商业;以前本无“游手之人”,而今“游手趁食(谋生)”迅速增加,居民中已大约有十之六七的人不再务农。可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松江一带的社会结构已发生变动,故选B项。其他三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答案] B 1.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 ( ) 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 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 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 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 解析:草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灌钢法”同时,D项正确。君权开始分割相权与官立教育系统都开始于西汉,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是元代的行省制。因此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D 2.1759年,有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 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 )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1759年可知此时列强尚未大规模侵华,故中国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例3] (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认为商人 (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析] 在统治者眼中,商人不从事生产劳动,无助于增加社会财富,对维护统治不利,这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古代商人大都尊崇儒术,尊敬宗族,而且要向政府交纳租税,故B、C、D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例4] (2012·大纲全国高考)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择业首先推崇经商,其次务农,再次入伍,最次为读书。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此现象是由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导致的,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情况,排除C项。 [答案] D 3.《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以后,计然曾献计 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 利。”上述观点表明了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C.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D.农业与商业应该平衡兼顾 解析:从材料中“农末俱利”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农业和商业平衡兼顾,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1·海南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