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范文大全.docVIP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范文大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范文大全.doc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范文大全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脚踏实地抓发展 一心一意谋进步 ----**镇**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镇**村地处***区西北边缘、**镇西北10公里处,现辖7个合作社,503户,1888口人,耕地总面积5800亩,机井8眼。境内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渠路林田配套、交通方便、光照资源丰富,发展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9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集体积累达203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4万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村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村变面貌为目标,抓党建,促经济,群众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2000年7月和2001年7月,村党支部分别被原市委和原地委授予“五好标兵村党支部”和 “农村奔小康标兵党支部”荣誉称号。 一、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产业富民之路 发展经济既要主动出击,又要面向市场;既要立足村情,又要依靠群众。95年以来,该村针对本村一无城郊优势,二无集体积累,三无村办企业,学校校舍破烂不堪,校墙东倒西歪,渠道破烂、道路弯曲狭窄,村委会只有一间办公室、两条柴板凳、人均纯收入只有1700多元的现状,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调整产业结构富民,壮大集体经济兴村”的发展思路。96年通过种植蕃茄杂交示范田引进制种,从而逐步调整了种植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集蕃茄、辣椒、玉米制种为主的制种产业。至目前,全村累计发展以杂交蕃茄为主的蔬菜制种2100多亩,总收入达1200多万元,亩均收入6000多元,最高的上万元,群众人均增收近6000多元。05年该村制种面积达到6100亩,其中杂交蔬菜制种450亩,户均达到0.9亩,为保证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适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形势,该村把发展出路定为“稳制种、栽枣树、种饲草、兴养殖、搞生态”上,共栽植红枣1200亩,种草650亩,兴建35户的养牛示范社1个,连片建成了250户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沼气池,现已形成制种为主,林果业、草产业、养殖业多业并举、多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实施惠民工程 通过结构调整,强化服务功能,巩固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势力,集体积累不断增加,为兴办公益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97年以来,村上先后投资8万元,群众集资30万元兴修了村幼儿园,硬化美化了校园环境;投资48万元无偿为群众接通了自来水;投资21.5万元,维修了集办公、娱乐、党员教育为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含影剧院);投资9.8万元在全村安装了消防安全设施,购置消防车一辆,建成了全省农村第一个36名基干民兵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兴修高标准渠道28.6公里,整修村主干道12公里,栽植风景树苗木4万多株,投资29万元铺油罩面9公里,给农户制种补偿损失近26.98万元,投资12万元给小学配备了微机23台。近九年来,全村公益事业累计投资壹百多万元,从未向农民收取一分钱。目前,该村已实现了渠、路、林、田、网五配套。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了62.5%,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 三、加快小康住宅建设步伐,推进生态家园建设进程 近年来,**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率先发展制种产业,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5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为进一步加快小康住宅建设步伐,该村结合实际,把三社确定为小康住宅示范点,坚持“拆旧房还田,占新地建房”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本着“政策引导促、典型示范带、奖励扶助帮”的思路,建成了前院为住宅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砖混结构欧式平房;中院为仓库区;后院为畜禽养殖区并配套“三位一体”沼气池的生态家园示范区,从而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村乃至**镇的小康住宅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至2005年底,全村共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的农户148户,占总农户的33%。其中砖木结构的120户,达到砖混结构的28户。 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三个文明共同发展 群众生活富裕了,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96年以来,村上组建了由40多人组成的**业余秦腔剧团,先后编排了《三滴血》、《铡美案》等十三本本戏、《二进宫》等十四段折子戏,社社组建了篮球队,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茶余饭后、自编自演,举行文化娱乐、体育比赛活动,并多次邀请市、区文剧团来我村联谊演出,丰富全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97年全村架设了闭路电视,坚持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进行表彰奖励,并给全村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