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doc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论文,历史学论文论文,论文 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历史考察 [提 要]作为汉代三级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以邯郸、涿、蓟等名都大邑为联结点的河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出自身的诸多特点。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影响至今,新旧城邑的地域差异极为明显,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侯邑城市的数量变动也非常引人注目。城、郭的合而为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细化,完善的交通与排水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均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水平与趋势。 [关键词]汉代 河北 城市 区域 汉承秦祚,力行郡(国)县制,在先秦时期各地城邑发展的基础上,以京师、郡治、县治为中心的三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发挥着中华古代帝国所特有的控制地方乡村地区的机能。但汉代城市分布不均衡,诸地方区域城市也各具不同特点。在近年来的文物普查中,在河北地区(含京、津)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代城市遗址,其中见诸各类发掘报告的就有30余处①,为研究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便利。此前虽有学者对河北地区的城市历史进行过相关论述,但为有限的文献记载所囿,或疏于简阔,或仅强调其经济方面的职能②。本文尝试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河北地区汉代城市在地域分布、城郭结构、社会机能诸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进行历史考察,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 南密北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河北地区地处黄河下游北部,东濒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北部燕山山地区、坝上高原区、西北部山间盆地区、西部太行山地区和东南部河北平原区。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包括冀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的一部分和并州、青州刺史部的一小部分,设有县治以上城市222个③。其分布情况可参见文末所附“西汉成帝元延、绥和年间河北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这些城市中,有67个沿用了战国以前的城邑,13个为秦代设置的,142个是西汉新建的④。 ————————————— ①具体城址可参见文末“河北地区所见汉代城址一览表”。 ②分别参见徐纯性:《河北城市发展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吕苏生:《略论秦汉时期河北城市与商业的发展》,《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 ③此处取《汉书》卷28《地理志》所载西汉成帝元延、绥和年间的县数。 ④日本学者木村正雄为探讨中华古代帝国的形成,曾对汉代诸县的成立过程和废置沿革进行过缜密的考证,其中亦有涉及河北地区汉代县治由来及沿革的文字。可参见氏著《中国古代帝国の形成——特にその成立の基础条件——》,不昧堂书店,1965年。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北地区汉代城市呈现出南密北疏的总体特征。位于该地区中南部的冀州刺史部所辖的10郡国,西汉时期的城市密度仅次于青州,高达19.97(单位:城/万平方公里,以下同)①。尤其是太行山东麓至黄河西北岸之间的平原地带,包括真定、广平、信都、河间四国和巨鹿、清河两郡,以及魏郡和中山国的大部分,构成关东地区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区域之一。东汉时期省并郡县,河北地区的城市数亦减至130个②,但城市分布的大致格局基本未变。冀州所辖郡国城市密度仍达10.95,仅次于兖州,仍为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③。 城市与人口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分布稠密的地方也必定为人口啟集的区域。而在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广阔、肥沃的农业生产腹地的存在,则为人口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冀州刺史部所辖的河北西南部地区正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形平原上,河道沟渎纵横交错,漳、绛诸水清流潺潺④。而人类自觉的灌溉工程的建设,更是将此优势予以发扬广大。战国时期邺令西门豹动员百姓开挖引漳十二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其后的史起又对这一工程进行整治,使本地区迅速收到了灌溉的效益并且富裕起来。这样,黄土和冲积土的天然肥效与灌溉系统的有效结合,使河北西南部至汉代已成为帝国主要的基本经济区之一⑤。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直接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达。 而以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为代表的幽、并州北部诸郡,由于地处山地、高原,呈现出一种地阔城稀的景象。西汉后期,这一地区的城市平均密度仅为4.17,与河北中南部的冀州相较不啻天壤。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除地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因素外,还和北与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为邻、地处北方边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迫近北夷”、“地边胡,数被寇”⑥,百姓不堪其扰,内徙者众,致使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较之前代,城市的绝对数目虽有所增加,但多为带有明显防御色彩的军事要塞,与冀州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地带由自然形成的聚落发展而来的城市有着明显不同。东汉初光武帝省并郡县,鉴于河北北部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