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结构性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pdf

非饱和结构性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结构性与非饱和性是岩土工程中土体的两大主要特性。本文在已有关于原 状土体结构性与非饱和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原状土体结 构性的产生机理及其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处于非饱和状态时土体的 力学行为,深入探讨了能够模拟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循环荷载下的本构模型; 并针对当前非饱和土力学本构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如下创新 性的研究成果: 1.以法国高速铁路TGV北线所跨越的非饱和黄土为例,研究其基本土性、 湿陷性和结构性及循环变形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研究的土体 呈浅棕色,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粘土构成,颗粒呈现棱角形状;土体具有低塑 性,低饱和度,低粘土含量,和较高的钙盐含量,处于非饱和状态,吸力值较 小;土体呈现较强的结构性:在循环剪切荷载下,土体表现出显著的“滞回 现象,累积轴向应变呈渐进上升趋势;伴随含水量的增大(或吸力的减小),土 体剪切强度减小,变形速率增大。结构性、非饱和性与湿陷性是法国黄土的主 要特征。 2.基于结构损伤的概念和非饱和土力学,在边界面弹塑性理论框架内,从 微观角度分析土体结构性的作用规律,并结合能够比较真实描述非饱和土体湿 陷性能的破坏一坍塌屈服曲线,建立了基于Pastor砂土塑性势方程的本构模型 M1。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单向和循环加 载下的累积变形性能,能够反映结构性对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但是,M1模型 无法反映加、卸载过程中的土体滞回特性,且参数较多。基于此,采用经典的 修正剑桥模型作为的塑性势方程,同时建立了基于可移动映射中心的映射法则, 对传统的边界面模型的映射规律进行修正,从而在M1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 到M2模型。对比发现,M2模型不但可以较好地反映非饱和结构性土体在单向 和循环荷载下的变形特性,而且也能够真实地预测土体在加、卸载过程中的滞 回特性,同时模型参数数目较少。然而,基于微观角度建立土体结构性分析的 M1、M2模型,虽然作用机理相对清晰,但是导致模型比较复杂且模型参数难 以通过常规的试验进行确定。因此,改进模型M3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土体的结 构性,通过屈服面的位置和尺寸的变化建立结构性的衰减规律。经验证发现, 摘要 M3模型不但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法国黄土在循环荷载下的累积变形特性和滞 回特性,而且模型相对简单,参数物理意义比较明确,容易采用常规试验进行 确定。三个模型M1、M2、M3建模思路统一,当土体的结构性完全丧失、达到 饱和状态时,均可退化为饱和重塑土体的临界状态模型。 3.基于能量守恒原理获得了非饱和土体的状态变量:有效应力与修正吸力、 体应变与饱和度,在对现有模型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三轴应力空间中可以反映 非饱和土体水、力耦合特性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MWM。该模型在各向同性应力 平面上定义了曲线型的LC屈服曲线、直线型的SI和SD屈服曲线,并且给出了 三条屈服曲线之间的耦合运动规律。通过与现有的模型及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 证,发现MWM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各向同性应力平面上非饱和土体的水、力 耦合特性,而且也可以较好地模拟非饱和土体在剪切加载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关键词:非饱和土力学;结构性;损伤;循环荷载;边界面;本构模型;室内 试验 Ⅱ Abstract Abstract Soilsinthe are characterizedthestructureand geotechnicalengineering usually by unsaturation.Onthe basisof researchesaboutthestructure previous andunsaturation ofnatural f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