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一氧化碳(CO)分子对阳极电催化剂的毒化是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直
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的活
性及抗CO中毒能力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所在。从分子水
平上深入理解CO在贵金属上的吸附行为及氧化机理有助于解决CO的毒化问
题,这也是燃料电池电催化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博士论文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对一氧化碳分子在Pt、
Pd、Ru、Rh贵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电化学氧化
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系统地研究了CO表面覆盖度、溶液pH值以及CO分压对CO在Au@Pt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COad覆
盖度的增加,Pt—COL(项位吸附CO)振动频率红移,咖L振动频率蓝
切换到N2饱和的H2S04溶液后,PI—COL和C—oL的峰强度分别增加了6%
和30%,眦ot.的伸缩振动频率及C—oL的伸缩振动频率分别蓝移及红移
了4cm~。根据拉曼光谱的强度、振动频率和CO分子间偶极耦合作用的定
量分析得知P卜COI。带强度增加主要来源于CO分子取向的变化,Pt一£OL
频率变化来源于化学作用;另一方面C—oL带强度增加来源于吸附CO分子
的偶极耦合作用和取向变化,C—DL带频率变化来源于偶极耦合作用及化学
作用。另外在相同电势下在酸性(H2S04)和中性(Na2S04)溶液间切换的
ClTI‘1及高7cm一,此频率变化主要来源于H2S04溶液中的共
Na2S04溶液低2
吸附氢原子导致的CO分子从“准线式位”向线式位的偏移。当溶液从H2S04
50%,此强度降低主要来自于SERS化学增强因子的变化。
2.通过研究不同pH溶液中CO在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吸附的电位效
果而探讨了电化学Stark效应。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电势区间Stark斜率
负值。dVn o枷随电势负移明显
coLBME在整个电势区间基本不变,dVc
增加。上述受电势影响的光谱行为可以用d(Pt)一2n*(CO)反馈及
59(CO)-÷sp(Pt)成键的化学作用和CO分子之间的偶极耦合作用来解释。由
摘要
为电势导致Pt—CO键长及键强变化的依据。根据理论推导的关联Pt-£O
键长、吸附能与振动频率的解析公式及实验测量的Pt一℃O振动频率,我们
估算出当电极电势发生变化时,COL(coB)的吸附能变化为0.20(0.37)“厂V,
COB的化学键对界面电场的变化比CO【.更为敏感。另外,我们进行了基于
ML
周期性slab模型的DFr理论计算,得到了CO。d表面覆盖度为0.25及0.75
对不同电场下的P卜CO及CLo的振动频率及Stark斜率。DFT理论计算
and
得到的dVncoLB/dEdvc—oL’B/dE比电化学实验观测值要小得多,另外基
结果矛盾。说明DFr计算所使用模型或计算方法仍旧需要进一步改进。
3.研究了酸性溶液中CO在Au@Pt核壳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氧化前峰机理。
另外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不同pH溶液中CH30H在Au@Pt纳米
粒子薄膜电极上的氧化机理。在氢原子欠电位沉积(H—upd)电势区间吸附的
CO在CO饱和的酸性溶液中进行电位扫描时在0。4—0.8V出现氧化前峰,
而在双电层电势区间吸附时则无氧化前峰出现。通过定量比较0.06和0.35
V下饱和吸附CO后的拉曼光谱,发现其拉曼光谱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推
断在氧化前峰区CO氧化的难易程度很可能不是由表面CO的吸附构型决定,
而是来源于不同吸附电势下的Pt基底的晶格结构变化。原位SERS实验发
现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甲醇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机理
是类似的。甲醇在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脱氢生成的CO以顶位和
桥位吸附,三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和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___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pdf
- 新型传输线及其高速数字电路中信号完整性研析.pdf
- 压电双材料中导电界面裂纹和螺位错的相互作用.pdf
- 液态聚硅氮烷的改性及其在SiCN基复合陶瓷制备中的应用.pdf
- 一类串联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和优化.pdf
- 一种环行腔掺铒光纤激光器研析.pdf
- 应力长周期光纤光栅特性的研究.pdf
- 映射表控制及在火电厂负荷控制中的应用.pdf
- 有机聚合物电光器件研析.pdf
- 再入式微光学陀螺Sagnac效应敏感环关键技术研析.pdf
- FBAR无线传感器集成技术的研究.pdf
- HTM850G数控加工中心主轴系统的热特性的研究.pdf
- La-Sr-Mn-O掺杂及其复合材料结构和磁电输运性质的研究.pdf
- MEMS可调光衰减器光学系统研析.pdf
- Nd-%2c2-Fe-%2c14-B%2fα-Fe纳米晶双相复合永磁体的制备新工艺及性能结构研析.pdf
- Wronski行列式和Pfaff式技巧在若干孤子方程中的应用.pdf
-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其实证的研究.pdf
- 表面声波单电子输运中的库仑阻塞的研究.pdf
- 波流作用下经典Spar平台非线性运动稳定性的研究及其系缆张力计算.pdf
- 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脱水振动和抑制机理研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