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气象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县气象志

萧县气象志 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萧县历史悠久,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总面积1 885K㎡,大部分为平原,东南部为海拔100-300m的低山矮岭。人口139万,辖18镇5乡257行政村。 机构历史沿革 1.台站始建情况 1957年1月1日,安徽省郝庄气候站成立。站址在龙海铁路杨庄车站东北郝庄(乡村)北纬34°27′,东经116°43′。1958年10月20日迁至萧县火车站西北500m处,北纬34°14′,东经116°43′。 1962年11月1日迁站至萧城东南2 500m处,即现址,北纬34°11′,东经116°58′,拔海高度34.7m,区站号58016。 2.机构建制情况 历史沿革 1957年1月-1958年10月,站名安徽省郝庄气候站;1958年10月20日改为安徽省萧县气象站;1960年3月改为安徽省萧县气象服务站;1969年改为萧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79年3月改为萧县革命委员会气象局;1981年底改为萧县气象局;1984年4月改为萧县气象站;1989年1月改为萧县气象局。1957年1月-2006年12月31日称国家一般气象站,2007年1月1日改为国家气象观测二级站,2009年1月1日改为国家一般气象站。 1957年1月1日-1958年10月19日,行政上属郝庄棉场领导,业务上属省气象局领导;1958年10月20日-1969年军政双重领导,以军为主;1975年8月双重领导改为单重领导,三权划归地方,业务上仍归上级业务部门领导。1979年3月-2008年12月,三权收回,实行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两家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人员状况 1957年建站时2人。2008年12月在编职工9人;其中大学学历2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人;工程师3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 40-49岁5人,40岁以下4人;中共党员10人。 气象业务与服务 1.气象业务 地面观测 1958年10月20日设观测组。1957年1月1日-1960年12月31日,每日01、07、13、19时4次观测;1961年1月1日-1961年3月31日,每日02、08、14、20时4次观测。1961年4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每日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雪深、蒸发(小型)、日照、地温,冻土深度等。编制报表有2份气表-1、3份气表-21、1份月简表。向省气象局报送1份,本站留底本1份,另外气表-21报国家气象局1份。2006年6月通过气象办公网向市局传输原始资料,不再抄录底本;2007年2月起,自动站报表数据文件传至省局信息科审核,结束了市局业务科审核报表的历史。 特种观测 2004年7月1日进行裸露空气、水泥路面、草面温度的最高、最低温度定时观测,2007年6月30日停止观测。 气象电报 1978年开始向合肥、宿县、濉溪、砀山、淮办、南京、淮阴等水利部门发送雨情报,后逐渐取消淮阴、蚌埠、南京、宿县、濉溪、砀山、淮办等水利部门雨情报,到2000年6月只向合肥一家发报,2005年停止水情报业务。天气加密报(原为小图报)的内容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雪深、地温等;重要天气报的内容有暴雨(1991年1月1日合并到天气加密报中编发)、大风、雨凇、积雪、霜、冰雹、龙卷风、雷电、雾等。 现代化观测系统 1991年1月,PC-1500计算机用于地面观测业务;1998年4月1日报文通过网络上传,结束了电话发报的历史;2002年5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平行进行,2004年1月1日自动站单轨运行,替代了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2005年3月,全县10个乡镇安装使用单雨量站,随后陆续安装3个四要素自动站和1个六要素自动站,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农业气象 1957年3月-1958年12月,1965年4月1日-1984年11月4日开展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并进行物候观测、土壤墒情测定等。 科学研究 2003年8月5日安装多普勒声雷达,用于为期一年的中国气象局科教司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项目《淮河流域大气边界层对流降水观测研究》。 气象预报 1957年9月开始进行单站霜冻预报工作;1958年9月1日进行单站补充预报,但未正式对外发布;1958年11月13日正式通过广播站对外发布单站补充天气预报。1982年4月1日安装传真机,并正式使用;1995年开展春播、汛期、秋种等中长期预报工作(以市局指导为主)。1999年7月19日安装卫星接受天线,7月20日正式接收气象资料。 2.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文档评论(0)

qiaog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