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防雷技术课件第二章创新.ppt
第1节 对闪电的科学认识过程 公元前1500年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雷”字,稍晚的西周青铜器上亦有“电”宇,它指的是闪电。 东汉哲学家王充(27年一约97年) 王充解释雷电现象,认为雷电是“一声一气”而已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著《梦溪笔谈》 南宋初庄绰《鸡肋篇》 我国科学家观察并忠实客观地记述雷电现象早于欧美逾干年以上,而研究并明了其本质却又晚于欧美百余年。 西方国家对雷电的认识 许多学者进行实验观察,在18世纪中叶对电的本性建立了科学认识,在这基础上很快把雷电的神学面纱揭穿,从而初步建立起雷电科学。 首先要归功于创造第一个可以人工制造电的起电机的盖利克(Gaerjcke,1602—1686年),他于1653年做了一个直径十多厘米可以旋转的琉璃球,通过摩擦可获得足够的电来作各种研究,并于1672年首次观察到电荷的推拒作用。 英国格雷(1670——1736年)于1729年发现物体可区分为二类:导体和非导体。在他的工作的影响下,法国社菲(1698一1739年)做了类似的实验,约在1734年确定电荷可分为二种,一种被他称为玻璃型的(今称为正电),另一种被他称为树脂型的(今称为负电),同类相斥,异类相吸。 德国主教冯·卡年斯特和荷兰的莱顿城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1692—1761年)先后于1745年和1746年发明了莱顿瓶并用来表演电的实验。 美国富兰克林(Benjamin FIanklin,1706—1790年)很快见到从欧洲来的Spence表演的电学实验产生了兴趣,也动手做实验,并在1746年就对莱顿瓶作了改进,并串联起来使用,1747年,他发表了关于莱顿瓶功效分析的文章,在实验中证明了异种电荷可以相消,第一个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和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思想。 富兰克林 ( Benjamin Franklin 1706 ~ 1790 ) 美国18世纪名列华盛顿后的最著名的人物。出生于波士顿,只受过极短的正规教育,全靠勤奋自学成才。曾干过印刷行业,一生从事于许多政治活动。在科学方面进行了有名的电实验。1752年,他用风筝将雷电引了下来,将“天电”收集到来顿瓶中,从而弄明白“天电”和“地电”原来是一回事。他对电作了理论说明并有多项发明,避雷针是最著名的。1790年病逝在费城,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1746 ~ 1747年开始研究电现象,曾在雷电时放风筝作实验,发明建筑物防护用的避雷针。 第一个把实验室人工产生的电(可称为地电)与闪电(可称为天电)产生联想的人是曾任伦敦皇家学会馆长的豪克斯比(Francis Hauksbee),l 706年他使玻璃圆筒摩擦带电,研究它的发光,看到这种闪光与闪电很相似。 次年另一英国人华尔使用琥珀摩擦起电获得更多的电,观察到放电不仅产生闪光,且产生类似雷鸣的响声,因此认为雷电很似“地电”的放电。 Stephen Gray于1735、1736年进一步从实验总结出结论,说:“天电与地电的电火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11年后莱比锡大学语言学教授Johann Heinrich Winkler于1746年发表长达27页的论文,论证了他用莱顿瓶产生的强大的火花放电与雷电的相似,认定雷电就是一种电荷量更多的火花放电。 真正证实天电与地电的同一性的人是富兰克林,他把天电引到地上来作实验,才使人们信服无疑,这是雷电科学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 他到达这一步之前成功地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为这一步奠定了基础。 首先他研究了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尖端放电,并改进了莱顿瓶,这使他可以获得大量的电荷,用以产生强烈的火花放电,因而在1751年伦敦出版的《电的实验与观察》指出;“到1749年11月7日为止,可以举出人工放电与闪电在12方面是相似的。但是尚未能判明天电是否也可以被尖端所吸引。”于是决定设计实验来考察,这正是他的高明和所以成为雷电科学和防雷技术上有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的成功之处。 莱顿瓶的发明被公认为电学发展上的一件大事. 第一个发明它的德国的主教,他鉴于当时各个作电学表演者放在绝缘支架上的荷电体的电荷难以保存,就试着把起电机产生的电荷通过一根金属杆送入盛有酒精或水银的玻璃瓶,然后取走金属杆,发现瓶内电荷可以长期保留而不减损。 次年莱顿城的Musschenbrock和Cunaeus选择玻璃瓶内盛水作为电荷保持装置,因为后者是物理学家,能解释这一贮电原理,故荷兰Nollet命名这个电容器为莱顿瓶。 其后英国W. Waltson作了重大改进,给玻璃瓶内外均镀上一层金属,容电量大增,就成为现在通用的莱顿瓶了。 富兰克林1748年制作了一个所谓“可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