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坑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坑镇.doc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坑镇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位于顺昌县西南部、闽江上游金溪河畔,距离顺昌县城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9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内部环境优越,四向交通发达,银福高速公路顺昌连接线及204省道穿境而过,水运直通闽江口岸,到村公路已全面实现水泥硬化。服务行业设施齐全,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早期福建土著先民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早期福建与中原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元坑历史上开发很早,入宋之后,由于孕育了杨时、游酢、廖刚、廖德明等多位理学名家而声誉鹊起,享有“理学名邦”的美称。入明之后,元坑经济持续繁荣,村落建设长盛不衰,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因而面积广大,格局完整,且历史建筑成片分布,人文习俗传承有致,是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 元坑镇区所在属山间盆地,四面环山,故又有园坑之名。元坑的山脉源于武夷山系的杉岭支脉,镇区西南的大明山状似屏风,所以也叫玉屏山;西、北两面山势延绵,是著名的演山风景区。在大明山的东侧为金笼山,蛟溪由二山之间出,由南而北,顺元坑盆地之西面弧流而过,然后从盆地北面之鞍山与光济山间穿出,再北流约2公里后汇入金溪;整体地形开合有致,很适合人类的生产与繁衍。 元坑盆地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文物工作者在元坑盆地周边的鞍山、鲤鱼山(新墟村)、东坑垄(槎溪村)等处都采集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陶器、石器等。这些采集到的陶器标本纹饰丰富多彩,有绳纹、篮纹、黑皮篮纹、双线网纹、方格纹、曲折纹、弦纹等,器形则有黑皮罐、鼎足、罐、豆等,是元坑远古时期文明发韧、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进入历史时期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大量入闽。在元坑盆地开发之前,交溪下游接近金溪的槎溪村和交溪口上七里的漠武村(漠布)已经定居着廖氏、杨氏和游氏等大家族,这些家族都是在唐末就定居于此了。到宋代时,这些家族已经很发达,由于重视教育,出了大量的人才,如理学家廖刚、廖德明等(廖刚出生于交溪口对岸的廖坑,廖德明出生于元坑槎溪)。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大量有关他们的传说。 元坑现在的几个大姓,如福峰萧氏、饶氏、九村叶氏、东郊陈氏等,在明初均已迁入。其中福峰萧氏于元末明初移居峰下(福峰),九村叶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沙坑乔迁元坑,东郊陈氏亦于明代1383-1423年间迁居东郊;福峰饶氏也是在明初迁居福峰。从现在各个村落的地名、碑刻记载和当地的传说来看,明代时元坑盆地内应该还有范姓、官姓、朱姓等族。元坑各姓先后创建祠堂,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当时已经修建了如通驷桥、大明庵、西峰寺、大槎桥、文昌桥等公共设施。因此,元坑盆地的聚落格局,至迟在明初就已基本形成。 元坑在明清时期,经济空前鼎盛,毛边纸业、闽笋业等成就了一批成功商贾。在这期间,大量的元坑人在外做官或经商,回来后纷纷倡修祠堂、建筑豪宅,造就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古镇恢宏建筑群。这些规模宏伟、类型丰富、技艺精湛的大小各式古建筑,完整而别致地分布在元坑古镇的每个角落,其类型大致可以区分为桥梁路亭类公益建筑、寺观类宗教建筑、祠堂家庙类宗族建筑、民居类居住建筑等,其中又以祠堂与古民居数量最多、最具特色。 1、街巷水系 街巷、道路、水系是古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平面构成要素,也是见证村落发展、变迁的最为活跃的演变因素。元坑古镇地处开阔的山间盆地,位置适宜,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自唐迄今,元坑历代先辈披荊斩棘,平整田畴,修整水利,开发沃土,使元坑成为拥有数千人口的泱泱重镇。现在的元坑古镇,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古街古巷,尤其是傍路而行的沟渠水网,纵横连结、穿门入户,至今还是居民们赖以洗涤、冲污的便利之赐,也是古镇风情最真实的自然演绎。 2、桥梁路亭 元坑的现存古桥中,主要有文昌桥、通驷桥、槎溪桥、登云桥等,其中以槎溪桥、登云桥保存较为完好。 3、寺观建筑 元坑的宫庙寺观数量颇多,大凡村内村外、崇山幽谷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寺观分布。规模较大的寺庙一般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上,村子内部则以小庙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元坑有一些信仰基础广泛的地方神灵崇拜,如三济祖师、沙王爷(也有称三王爷)等。 元坑外围的寺庙,主要有宝山寺、圆通寺、西峰寺、大明庵、文昌桥关帝庙、文昌桥天后宫、通驷桥真武庙、阴阳庙(二王庙)、后福大公爷庙、观音庙等。元坑镇区的寺庙,则有福峰村的齐天大圣庙、关帝庙、百灵堂、土地庙、三圣尊王,基督教堂;秀水村的观音堂、土地庙;东郊村的观音堂(原为关帝庙)、沙王爷(三大栋内)、祖师庙(祀奉吕洞宾);九村的三公庙(三圣尊王、观音、相公爷)、观音庙(原为关帝庙)、观音阁、将军庙等等。其中以玉屏庵、圆通寺、东郊大庙、福峰基督教堂等保存较为完好。 4、祠堂建筑 元坑为多姓杂居的古村落,所以村中祠堂数量很多。现存较好的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