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的方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隔姜灸的方法.ppt

隔姜灸的中医操作 目录 简介 操作方法 主治病证 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 隔姜灸 艾灸法—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简介 艾灸法—隔姜灸 1、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 2、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3、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操作方法 艾灸法—隔姜灸 4、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5、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法—隔姜灸 艾灸法—隔姜灸--艾炷 艾灸法—隔姜灸 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主治病证 艾灸法—隔姜灸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 注意事项 咳喘 、 支气管哮喘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胃下垂 、 肠梗阻 、尿潴留 、头痛 、坐骨神经痛 、 前列腺增生症 、 肱骨外上髁炎 、腕管综合征 、 腰椎骨质增生 、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强直性脊柱炎 、腱鞘炎 、 小儿遗尿症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临床应用 咳喘 取穴:主穴:共分三组。① 肺俞;② 膏肓、中府;③ 百劳、天突。 配穴:① 足三里(双);② 丰隆(双)。 具体操作:第一次治疗用第1组穴位,第二次治疗用第2组穴位,第三次用第3组穴位,以后依次重复(共15次)。确定穴位后,在该穴位上放置鲜生姜片(针刺几个小孔),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炷3~5壮,以穴位局部潮红为度,将备用的药糊贴在灸后的穴位上,并用半张麝香镇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贴10~20小时,如患者感到灼热难受,起大泡,可提前将药物除去,小儿贴药5~10小时。 疗程: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一个月,隔日1次(共15次)连续三年。 坐骨神经痛 取穴:阿是穴(即压痛点。其寻找方法为:先让患者采取俯卧位姿式,医者用右手拇指均匀向下用力按压,从脊椎部位寻找压痛点,顺序是由上及下,也就是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通过按压脊椎这一段,找到压痛点)。 治法:将鲜姜切成象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面积,厚约2mm,然后用火柴棒在姜片上钻孔,但不能完全钻透,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先把姜片置于压痛点上,再放上艾炷,用火柴点燃,约3壮(预计6min)以使局部皮肤红晕。日灸一次,若疼痛较甚者亦可日灸2次,10日为一疗程。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头痛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百会、太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头痛加中脘、膈俞;肾阳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痰多者外加丰隆。 方法:关元、气海、肾俞、膈俞,均以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5min,起针后每穴行隔姜灸法,7壮~14壮,百会穴用清艾条灸5?~10min。灸后感应:关元、气海连续施灸三日后再施灸时,多数人热气感下行至龟头或会阴;百会灸后全头热、胀、麻、木、目明;膈俞、肾俞灸后脊至腰脊部发热。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均用捻转补法;中脘、太阳、风池平补平泻(有血瘀者太阳放血3~ 5滴);丰隆提插泻法。均留针30min,5min行手法一次。 胃下垂 取穴: 百会、中脘、气海。 治法: 取一枚大小适宜生姜,用刀切成厚度0.2cm的薄片,放置百会穴上,然后取艾绒一小撮制成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嘱患者闭目静坐,做深吸气、慢呼气动作。灸完百会穴后,再加熏灸以上两穴,在灸以上两穴时让患者仰卧位。每次灸15min,每日 1~2次,15日为 1疗程。同时配合医疗体操,即仰卧、足底踏着床面,做臀部抬起动作,头、两肩、两足着床。臀部抬起时,缩紧肛门,并维持1min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连续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要求每次吃饭时蹲下,吃完饭后暂停2~5min起来。 腰椎骨质增生 取穴: 主穴:阿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