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管生成素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沈 建 浙大一院 目录 研究背景 非炎症性、慢性进展性狭窄或闭塞;颅底代偿性异常血管网。 出血性烟雾病和缺血性烟雾病,成人大约50-60%表现为出血性。 出血的部位: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多部位的混合出血等。 多见于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女性患者居多,中国发病率明显增加。 研究背景 (二)病因:遗传 研究背景 (二)病因:遗传 研究背景 (二)病因:炎症和免疫反应 研究背景 (二)病因:细胞因子分泌异常 研究背景 血管内膜增厚导致血管狭窄 血管中层变薄 烟雾样血管新生 研究背景 (四)血管生成素与血管新生 研究背景 血管生成素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脑外伤、脑肿瘤及炎症等,并且与疾病的预后相关。 血管生成素促进血管新生参与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理过程。 研究意义 烟雾样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素 烟雾病出血 研究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成人病例 12h内被DSA或CTA诊断为出血性烟雾病 排除全身各系统感染、炎症、肿瘤、创伤以及梗死等疾病 排除颅内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以及动脉瘤 所有病例根据出血类型1:1配对设置对照,并排除上述因素 研究方法 (二)样本处理 明确诊断的病例抽取外周血,放置30min凝血后,2小时内3000转离心15min,上清液置于-80度冰箱待用;样本采用Ang-1 /Ang-2 ELISA检测试剂盒,每个样本检测2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三)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统计采用Mann-Whitney U 或Pearson’s χ2 检验;三组数据统计采用ANOVA,P0.05 为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一)15例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临床特点 研究结果 (二)两组病人临床基线水平对比 研究结果 (三)两组病例Ang-1和Ang-2 血浆水平 研究结果 Case 4 男性,42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 L ICA,ACA 狭窄 MCA 闭塞 R ICA ACA MCA 闭塞 Case 13 女性,46岁,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 case 13 L ICA, ACA MCA 狭窄 R ICA ACA MCA 闭塞 研究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Ang-2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血浆中的水平明显增加。 Ang-2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与烟雾样血管程度呈正相关。 讨 论 代偿性烟雾样新生血管,薄壁扩张、弹性组织变性和纤维化,因此这些血管更容易引起出血,研究也表明出血与烟雾样新生血管程度正相关。 我们研究表明,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高度烟雾化新生血管占60%,并且Ang-2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与烟雾样血管程度呈正相关,因此Ang-2可能促进了烟雾样新生血管。 Ang-2水平在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中明显增加,表明Ang-2可能促进烟雾样血管化引起出血。 展 望 样本量小,说服力有限。 仅仅检测发病后即时变化,不能反应整个疾病发展过程。 仅仅检测血浆水平的变化。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结果 研究结论 讨论 研究方法 展望 (一)烟雾病流行病学现状 Houkin K, Ito M, Sugiyama T, et al.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current concepts on the etiology of moyamoya disease. Neurol Med Chir (Tokyo), 2012,52(5):267-77. Houkin K, Ito M, Sugiyama T, et al.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current concepts on the etiology of moyamoya disease. Neurol Med Chir (Tokyo), 2012,52(5):267-77. Houkin K, Ito M, Sugiyama T, et al.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current concepts on the etiology of moyamoya disease. Neurol Med Chir (Tokyo),2012,52(5):267-77. Weinber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