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doc

1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2007年,美国共耗资3680亿美元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这块巨大的馅饼中,将近18%的资金投入了基础研究——也就是并非用于解决工业问题,而是完全出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或兴趣而开展的研究。另有22%投入到实用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每年都有众多科学家进行着不计其数的试验,那么大多数研究没有得到广泛赞誉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项试验不仅能吸引科学家们的注意,也会让普通人倍加关注。这可能是因为它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认识,或是提供了针对某种顽疾的解决之道。您也许会认为,这种改变世界的实验肯定非常复杂。对于某些实验来说,您这种观点一点没错。但是,优美而简洁的试验也多如繁星。 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自己的浅薄见解,为您列出十项最伟大的试验。它们是根据主要学科——生物、化学、物理和心理学——组织整理出来的,时间跨度长达200年。在几个例子中,我们将两项密切相关的试验放在了一起。这是为了证明科学研究是需要合作努力才能完成的。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完成的那次著名的南美之旅。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进行了一些最重要的科学考察。那里有20个左右的岛屿,每座岛上都生长着独特的兰花亚种,完全适应了所在岛屿的特殊环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达尔文回到英国后所做的试验。其中有些就与兰花有关。 达尔文在种植和研究了一些本土兰花品种后发现,兰花的复杂花形正是为了吸引特殊品种的昆虫来为自己授粉。这些昆虫的外形都与某一亚种的兰花非常匹配。这就如同加拉帕戈斯雀的鸟喙,每种形态都与特定的食物来源相适应。以伯利恒兰为例,这种花的花蜜存储在30厘米深花朵底部。当达尔文看到花的结构时,便预测有一种与之匹配的动物存在。果然,在1903年,科学家发现長喙天蛾的长喙,特别适合伸到兰花的花蜜管底部。 达尔文以收集到的兰花和授粉昆虫的资料巩固自然选择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异花授粉所产生的兰花比自花授粉产生的兰花更适合生存,同系繁殖的形式将降低遗传差异性,最终直接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因此,三年后,他首次提出了“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理论。达尔文只用几个兰花试验便支撑起了这个理论的现代框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因解码了DNA的奥秘而广受赞誉,但他们的发现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阿尔弗雷德?赫尔斯和马太?蔡斯。马太?蔡斯在1952年进行了一项著名试验,确认了DNA分子是遗传的原因。赫尔斯和蔡斯对一种叫做噬菌体的病毒进行了合作研究。这种病毒由一个包裹着DNA链的蛋白质外壳构成,可以感染细胞,使其产生更多病毒,最后杀死细胞将这些新生病毒释放出去。他们两人了解这一过程,但并不知道是哪种成分——蛋白质还是DNA——起主要作用,直到最后才通过那开创性的试验发现了DNA核酸的秘密。 在赫尔斯和蔡斯的试验之后,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等科学家对DNA进行了重点研究,并迅速破解DNA分子结构。富兰克林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进行研究,也就是用X射线照射提纯DNA的纤维。当X射线与DNA分子发生交互反应时,X射线将出现衍射或弯曲,偏离其原始路线。根据所分析的分子,经过衍射的X射线会在底片上形成与之对应的独特图案。富兰克林的著名DNA图片显示出X形图案,这也是螺旋状分子结构的标志。沃森和克里克还通过富兰克林的图片来测定螺旋宽度。结果表明DNA分子由两部分组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公认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直到20世纪晚期,天花才在世界范围根除。在此之前,天花一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在18世纪,瑞士和法国的新生儿中有十分之一死于这种由天花引发的疾病[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当时唯一的“解药”是感染过天花而幸存下来的人。许多人给自己注射天花病人创口渗出的体液,希望通过感染轻度天花获得免疫力。不幸的是,不少人死于这种危险的自我接种尝试。 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着手研究天花,并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措施。他的实验源于对家乡挤奶女工的观察。这些女工经常被牛痘感染,那是一种与天花类似,却不致命的疾病。根据他的观察,得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似乎不会被天花病毒传染。因此,在1796年,詹纳决定尝试有牛痘感染人体,看是否会产生天花免疫性。他的实验对象是一名叫作詹姆斯?菲普斯的小男孩。詹纳在菲普斯的胳膊上划了一道口子,然后从当地挤奶女工莎拉?尼尔美斯身上得了牛痘液体注入伤口中。菲普斯感染牛痘,但很快恢复健康。四十八天之后,詹纳让男孩接触天花病毒,却发现小男孩已经有了免疫力。 如今,科学家们知道,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非常相似,以至与人体体免疫系统无法区分它们。换句话说,那些本来针对牛痘病毒的抗体也会攻击和消灭天花病毒。这种免疫系统的小小失误却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4.原子核存在的铁证 1908年,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因其放射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随即开始进行一些实验,意图确定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