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地下结构静浮力作用机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埋地下结构静浮力作用机理

摘要 摘要 近年来随着各类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建设规模迅速加大,地下 结构的抗浮问题越来越引起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理 论指导及地下结构浮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如何确定地下结构上的浮 力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尝试探究不同性质土层中静水浮力的作用机理,在 此基础上寻找地下结构浮力的确定方法及抗浮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要的研究 工作和结论如下: (1)根据水中与饱和土中浮力问题的差异,分析阿基米德定律运用于地下 结构浮力计算的局限性;系统总结前人在地下结构浮力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对 前人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手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明确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自行研制的模型试验系统中,通过断开模型室侧壁与底板、柔性胶皮密封止水 和采用水准仪观测三方面措施,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模型试验中的不足之处;根 据纯水中扬压力等于静水压力,确定了主要系统参数;通过纯水中的浮力试验 验证了系统最大测试误差小于1%。 (2)利用模型试验系统,对不同埋深下饱和砾石、中砂、细砂、粉土和淤 泥质黏土中模型室底板受到的浮力及土中孔隙水压力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 明,饱和砾石、中砂、细砂和粉土中模型室底板所受浮力比其在相同条件下的 纯水中受到的浮力小约4,--.5%,而淤泥质黏土中模型室底板所受浮力与其在相 同条件下的纯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饱和粉土和黏性土在填筑过程中,底板所 受浮力极大,并可能超过被其排开的饱和土的重量;测压管水头在填筑过程中 均超过填土面高度,埋置越深的测压管水头越高;长期稳定状态下,饱和无黏 性土和黏性土中各测压管中水头高度均与填土表面平齐,二者均能够完全传递 孔隙水压力。 (3)利用离散元方法分析了模型试验中,底板浮起前后与其下土颗粒之间 的接触状态。分析结果表明,砂性土中底板上浮前后的状态基本相似,底板与 砂土之间始终保持较紧密的接触状态;考虑到流塑态黏性土可能具有比砂土更 好的流动性,可以认为试验中底板与其下黏性土也不会脱开。由此可以认为模 型试验的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地下结构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承受的浮力。 (4)根据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及理论分析,明确了饱和砂性土中浮力 摘要 的作用机理。砂性土中颗粒与地下结构间以及颗粒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上因水 被挤出而失去水力联系,因此有地下结构底板上的扬压力小于孔隙水压力,以 及土体内部沿土颗粒边缘截取的任意曲平面上受到的浮托力亦小于孔隙水压 力。将某一位置处的扬压力与孔隙水压力之比定义为扬压力系数,底板上或土 中扬压力系数之大者将决定地下结构所受浮力的大小。并据此对坑底加固对地 下结构抗浮的有利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黏性土中浮力的作用机理。 明确了结合水、黏性土稠度和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地下结构所受浮力的关系,并 明确了稠度是决定黏性土中浮力大小的关键指标。提出了长期稳定状态下,不 同稠度状态黏性土中浮力的计算方法;将扬压力系数引入有效应力原理,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分析地下结构下部土层的有效应力状态来分析地下结构抗 浮稳定性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推导了地下结构和水下隧道的抗浮稳定性计算 公式。 (5)根据地下结构浮力的作用机理,对设置抗拔桩的地下结构在施工扰动 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浮力取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下结构,浮力,扬压力,孔隙水压力,模型试验,抗浮稳定性分析 II Abstract ABSTRACT Inrecent thescaleofthe ofV撕ous of years,with developmenttypestunnels, SOon of underground rapidincreasing,theproblem stations,complexes,and flo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