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安丽治疗心包积液经验介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安丽治疗心包积液经验介绍 作者:刘泽银 ,许冬梅 ,罗英 ,施安丽 【关键词】 名医经验;施安丽;心包积液;中医疗法  心包积液为心包炎的病理表现形式,属中医学“水饮”范畴。广东省中医院施安丽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心包积液取得良好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将施教授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2009年4月26日初诊。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劳累性心悸、气短,有时伴双下肢浮肿,在外院明确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并于2007年6月在某医院行室间隔修补术,术后2个月曾出现气急,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大量心包积液(考虑手术后变态反应所致),心包填塞”,行抽液术后症状减轻,并以强的松每日30 mg,维持1个月后,患者因激素不良反应大而自行停服,1个月后再次出现气急,诊断为“大量心包积液”,再次抽液后症状缓解。1周前,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求诊于广东省中医院。刻诊:气短,背畏寒,食欲不振,胸闷发堵,咽中窒塞感,尿量正常,大便正常,舌淡黯,苔厚腻,脉细沉。查: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60 mm Hg,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但以左侧明显,心率90次/min,心音减弱,腹部平软,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中量心包积液,约300 mL。西医诊断:心包炎(手术所致变态反应性)。中医诊断:心水。辨证属阳虚水停,治以温通阳气、引水逐饮、祛邪泄浊。方法:①砭毯温阳。将砭毯先置于电热毯上加热至砭毯有温热感(约39 ℃),患者卧于砭毯上以温阳;②刮痧泄浊。患者俯卧于砭毯,术者取砭刮在脊柱两侧旁开1.5寸及3寸膀胱经循行部位,由背部向腰部方向刮痧至皮肤发红为度,刮毕患者仰卧于砭毯上;③针灸。取穴:中脘、水分、关元、天枢、大横、带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水泉、公孙,以上各穴先泻后补,留针30 min。④运水。将大砭石2块置于45 ℃温水加热10 min,取出温砭置于双下肢内侧30 min。每日1次。   结果:第3日开始,患者胸闷、咽中堵塞感减轻。第7日背畏寒消失,下肢无水肿,气短减轻。共治疗15 d,以上症状均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5月18日复查心脏超声示:少量心包积液(估液量60~100 mL)。随访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示:少量心包积液,大致同前。   2 讨论   2.1 心包积液的西医治疗要点   ①明确病因,对因治疗;②判断心包积液的量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中大量心包积液或有心包填塞等征兆者,需予穿刺抽液;③注意慢性心包炎过程中如出现缩窄性心包炎,需及时诊治。但临床上无抽液指征及非感染性的心包积液,治疗颇棘手,该案例即属于此种情况。   2.2 中医病因病机   施教授认为,心水一证,其总的病机为心阳式微,阳虚水泛。三焦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肾为水之下源,肺脾肾功能失调,日久必导致血瘀、痰浊、水邪滞留为害,加重心阳虚,故本病以心阳虚弱为本,痰浊、血瘀、水停为标。《金匮要略·痰饮喘咳病脉证并治》指出:“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是以身重少气也。”《医宗金鉴》分析心水病机:“水附于心,则心水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之也。”其治疗或从肺治,或从血瘀治,或从气治。津血同源,水能病血,血能病水,《金匮要略》中亦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故应血水同求,血行则气机畅通,肺气得宣,脾气得运,肾气得纳,肝气得疏,三焦气机通畅,水液得布,不治水而水自退。基于上述理论,施教授认为,治疗心水应采用温通阳气、引水逐饮之法。具体如下:刺法以针腹部先天经络(鸠尾、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中极、天枢、大横、带脉等穴),阴陵泉、三阴交、水泉、公孙,以上各穴先泻后补,留针30 min。砭石:温砭置于双下肢内侧30 min。   2.3 关于腹部先天经络   腹部分布大量经脉,是经脉气血汇聚之处,亦为气血津液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的途径。日本学者曲直濑道认为:“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施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人体腹部存在自我调节自稳态系统,此系统是人体在胚胎时期通过脐带与母体联系时形成,施教授称之为“先天经络”。针灸先天经络而补益后天气血津液。腹部先天经络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将任脉作为先天经络的主络,因任脉为血海、阴脉之海,总司一身之阴,而瘀血、痰浊、水饮均为阴液,故调节任脉可使血畅、痰消、水散;另外,组成先天经络的另一条主要经脉是胃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可见固护胃气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针刺该经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