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产过剩常态说
不是过剩导致危机
而是危机导致过剩
生产过剩论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发生危机”等,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真理。但是,却很少有人进一步深究:生产到底过剩了多少?商品卖不出去是在危机之前还是之后?过剩的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学仍然不去考察所谓“生产过剩”背后的真相,就是对自己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首先,“生产过剩”在技术上就不存在可能性。生产出来而卖不出去的产品是存在仓库里了?还是摆在了商店的货架上?不管哪一种情况出现,工厂和企业都不可能继续生产并囤积这种过剩商品,因为那无异于自杀。
库存是一个“防洪堤”和阀门,它会把过剩商品拦截在市场以外,除了靠天吃饭的行业,现代产业和工业中几乎找不到会因为盲目生产而大量囤积的商品。“丰田生产方式”甚至创造并传播着零库存的经营理念,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正在使整个生产线的零库存成为可能。 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受到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需求萎缩造成的。2009年全球GDP57.6万亿美元,是几十年未遇的经济大衰退,中国对外出口随之明显下降。
有可能制造大量滞销产品积压的唯一生产方式,只有计划经济体制。只要存在具体的产权所有者,那么就没有人会冒着企业倒闭的危险去盲目生产。
就宏观而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证明生产过剩会导致经济危机:1.危机前库存持续增加; 2.物价不断下降; 3.闲置商品的积压逐渐达到崩溃的临界点。
但从统计数据看,不论是美国1929年大萧条,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前,市场状态都非常正常,既没有物价下降也没有库存增加。那么,为什么要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罪于生产过剩呢?道理很简单,经济学家们不知道经济危机是怎么爆发的。
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商品突然大量过剩,是金融危机后社会恐慌带来的“恐缩”(恐慌性需求萎缩)造成的,如大萧条期间,1930年比危机前的1929年美国鲜牛奶的消费量突然下降了3.2亿磅,于是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就写进了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而同期咖啡的消费量下降了350万公斤却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咖啡还可储存不必丢进河里。其他,认为1929年美国大萧条期间,汽车、房子、摩托车、收音机、洗衣机、电话机也出现滞销,完全是由于“恐缩”造成的,滞销全部发生在金融恐慌之后,与大萧条前的生产过剩毫无关系。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能证明与所谓的生产过剩相关。不论金融界内部发生多大的动荡,只要社会不发生恐慌、不出现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不会爆发经济危机。1990年泡沫崩溃后的日本、2000年纳斯达克股价崩盘后的美国、2007年股市大跌后的中国,都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就是明证。 生产相对过剩是市场经济常态
生产过剩论一方面来源于经济学家对危机后商品大量滞销的诧异,另外非危机时期普遍存在的相对过剩,也给人一种生产过剩是罪魁祸首的错觉和误导。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总有效需求等于总有效供给(买走的等于卖出的、卖出的才是有效的),而在总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之上,会持续存在一部分无效供给(永远卖不出去的商品)。这些无效供给,也可以视为生产“过剩”的部分,但这些“过剩”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没有这部分过剩市场竞争就无以为继。就像超市一天最后的一位客人的面前,也会有整个超市的所有商品陈列那样,市场必须保证最后一位顾客也拥有同等的选择权利和可能。于是,竞争法则使无效供给始终存在,过期食品、过时服装、新型号上市后同品牌老型号的手机等,也就只能成为工业垃圾。
经营一个超市需要成本,市场经济也需要成本。无效供给的总量就构成“市场成本”——即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成本。市场成本由闲置设备总量、失业人口价值、闲置库存价值、企业倒闭负债这四个变量构成。这些市场成本,都是人类生产出来的财富的一部分,但又代表着那些不能实现的价值。市场成本率越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越低。目前,日本的市场成本率接近30%,美国约27%。
关键是,这些所谓的无效供给或生产过剩,并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反过来却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常态生产过剩并不会导致经济危机,没有这些常态过剩,反而会出现计划经济环境下的“短缺”。 产能过剩证明生产没过剩
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会存在常态的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没有必要对这些常态过剩大惊小怪。
经常看到媒体对中国的产能过剩说三道四,但从来没有听说谁会强调没有了这些“过剩”市场经济就会崩溃。产能过剩是国家的产能储备,没有这些储备市场无法持续增长。
以钢铁产能为例,中国的年钢铁产量约7亿吨、产能约9亿吨,于是就有钢铁产能过剩如何如何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一定比例的产能过剩是必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