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2013·盐城一模)《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 B.材料反映上海已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 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 不过,当时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或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②电话方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从20世纪90年代起,机关、企业开始使用传真机。 二、学习延伸 请回答: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要想富,先修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讯和交通发达是经济起飞的前提,高速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效率最高,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高速公路的成本大,在中国现今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条公路的修建必然会使用大量资金,且一些公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造成很大的浪费。 一、基础题 1.(2013·长春模拟)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A 2.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 ) 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 B.蒸汽机的发明 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 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A 3.(2013·南京模拟)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 4.在现代中国,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并行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C.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并存 D.地方政府提倡程度不同 A 5.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 ) A.有线电报的开通 B.无线电报的开通 C.有线电话的开通 D.无线电话的开通 A 6.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 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②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了汽车等交通工具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④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因此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D 7.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3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亿。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B C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现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进步。 2.通讯工具的变迁。 3.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夯实基础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①________到②________的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唐山 胥各庄 (4)新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