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索风营水电站Dr2号危岩体破坏模式分析.pdf
维普资讯
地 球 与 环 境 2005年第33卷增刊
36 EARrrH AND } vIR()NMENT Vo1.33,Supp1.,2005
文章编号:I672—9250(2005)增一0036—06
索风营水电站Dr2号危岩体破坏模式分析
朱永清,王钦权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550002)
摘 要:在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Dr2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形成机理及破坏模式,并简要介绍
了 目前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
关键词 :峡谷;危岩体 ;破坏;处理
中图分类号:P642.2l 文献标识码 :A
索风营水电站 Dr2号危岩体位于右坝肩上方 伟的顺河陡崖组成,在两陡崖间为T 泥岩形成的
的灰岩陡崖上,距右坝肩最近水平距离 140m,分布 缓坡,Ty。缓坡沿层面倾向上游。Dr2号危岩体位
高程900~1085m,沿陡壁长约 160m,体积约54.6 于右坝肩灰岩陡壁上 (图1),顶部高程 1085ITI,底
×10m。。该危岩体下部外侧为Ⅲ号塌滑堆积体, 部高程900m。高程 1070ITI以上为TITI灰岩形成
深 20~50m,底座为T 泥岩,是坝址区规模最 的缓坡平台,地表有厚0.5~1.5ITI残坡积粘土夹
大、对工程危害严重的危岩体。 碎石分布,地形坡度 5。~10。;高程 960ITI以下为崩
施工和运行期右坝肩、发电洞进 口及缆机平台 塌堆积体形成 的斜坡,地形坡度 24。~40。;960~
的开挖及泄洪,均可能使Ⅲ号堆积体及危岩体产生 1070ITI之间为Tm灰岩形成的陡壁,地形坡度大
扰动和变形,从而进一步恶化该危岩体的稳定条件, 于 70。,局部形成倒悬坡。
因此 ,该危岩体对工程的意义重大,蓄水前必须进行
治理,以确保各枢纽建筑物安全运行。
1 基本地质条件
索风营坝址区为峡谷地形,两岸由两层高大雄
图1Dr2危岩体地质平面示意图
Fig.1GeologicalmapofDr2dangerousrockbody
1.危岩体边界;2.裂隙及编号;3.平硐内投影断层;4.槽探;5.分区编号;6.地层代号
收稿f__}期:2005—07—04;修回日期:2005—08—08
第一作蕾简介:朱永清 (1976一),男,助理工程师,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
察工作。
维普资讯
增刊 朱永清等:索风营水电计Dr2 危 体破坏摸 分忻 37
出露地层主要为Tm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灰岩、 间,下部 TY。地层岩层倾角相对较陡,岩层倾角在
白云质灰岩,顶部有少量厚0.5~1.5m残坡积黄 l50~25。之间。
色粘土夹碎石层分布 底部为九级滩(T )灰绿色、 危岩体内部未见断层分布,危岩体上游端有F
紫红色泥岩夹泥灰岩及灰岩,形成危岩体基座。 断层通过,经PD54、P1)55平硐揭露,在危岩体底部
Tm泥岩因长期风化且受 部荷载作用,岩体存在 TY。地层 内有多条倾向坡外的小断层分布,错距在
一 定的压缩变形。 0.5~0.6m之间,且 以正断层为主(表 1)。
岩层单斜产出,岩层产状N75。~85。E,SEL12。
~ 25。,上部Tm地层岩层倾角一般在 12。~17。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马恩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解读.pdf
-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pdf
- 金口大峡谷地貌成因与旅游资源.pdf
- 风情万种的德夯苗寨.pdf
-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pdf
- 非孤立街道峡谷大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特征.pdf
- 贵州喀斯特峡谷地区土地利用效果评价——以贵州花江峡谷地区为例.pdf
- 中国峡谷高坝枢纽布置的新进展.pdf
-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机遇.pdf
- 喀斯特峡谷区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初步估值与分析——以花江示范区为例.pdf
- 哈巴河流域高山峡谷景观空间格局分析.pdf
- 行走怒江大峡谷.pdf
- Water-Tank Experiment on the Thermal Circulation Induced by the Bottom Heating in an Asymmetric Valley.pdf
- 城市对称街道峡谷气流及污染物扩散特征的研究.pdf
-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Jahlma watershed of the Lahaul valley, cold desert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Himalaya, India.pdf
- 亲历世界第一大峡谷(之二).pdf
- 扎坝大峡谷走婚民俗的人类学思考.pdf
- 地质的海洋.pdf
-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研究进展.pdf
- 天山深处的红峡谷.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