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清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偶联物免疫学特性的研究.pdfVIP

金黄色葡萄球菌清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偶联物免疫学特性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清8型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偶联物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摘 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cow mastitis )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而荚膜多 糖和黏附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由 于荚膜多糖的抗吞噬作用,使其难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进而细菌的黏附素识别并 特异性的黏附到组织、细胞的特定分子上是感染的关键,细菌成功定植后,进一步产 生酶和毒素,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化学方法将荚膜多糖和黏附素蛋白偶 联,制备偶联物,并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从而为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 糖-黏附素蛋白二价毒力因子疫苗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本实验研究在哥伦比亚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通过观察菌落生长情 况,从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此条件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 株,采用加酶法对血清8 型荚膜多糖进行提取,并用酚提蛋白法和过柱层析法对提取 的粗糖进行纯化,同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在获得纯化的血清 8 型荚膜多 糖的基础之上,以己二酰肼为间桥,碳二亚胺为偶联剂,纯化的ClfA-FnBPB 融合蛋 白为载体蛋白,使CP 和ClfA-FnBPB 偶联制备偶联物。在偶联过程中确定荚膜多糖- 蛋白质偶联物的最佳质量比。其次,利用紫外光谱扫描法、苯酚-硫酸法等对偶联物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计算偶联比。最后,用制备的偶联物免疫 BalB/c 小鼠,同时 用间接 ELISA 法检测抗体水平,并对小鼠进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免疫效果。 结果显示,产生血清8 型荚膜多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加有 1%乳糖、2 %NaCl 和 10%胎牛血清的哥伦比亚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用此条件培养的菌株提纯的 荚膜多糖,其粗糖的纯度为34.43 ﹪,精制多糖的纯度为79.68 ﹪。核酸和蛋白的含量 为0.1365mg/mL 。用化学方法制备的荚膜多糖-蛋白质偶联物在其质量比为1:2 时可 证明偶联成功,计算得到偶联比为1:1.89。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抗体水平,二免 后7 天,偶联物组可产生抗体,且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6400,说明偶联物刺激小鼠产 生了免疫应答。阴性对照组和单独多糖组均没有抗体产生,而单独融合蛋白组在二免 后产生了抗体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最高时仅为 1:100。本实验对三免后两周的小 鼠进行攻毒保护,结果表明,偶联物组的攻毒保护率最高,可达 80 ﹪,而阴性对照 组、单独多糖组以及单独融合蛋白组的保护率分别为20 ﹪、30 ﹪和60 ﹪,可见荚膜 多糖-蛋白质偶联物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达到了本实验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8 型荚膜多糖;黏附素蛋白;偶联物;免疫原性 Study the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of CP8 and the immunogenicity of conjugate in CP8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 Abstrac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athogens which causes the bovine mastitis. And we considerd the major virulence factors is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d adhesin of S. aureus. When S. aureus invasion of the body, it can’t be cleared easily by phagocytic cell, because of resisting the phagorytosis of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Further more, the bacterial adhesin recognised and adhered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definite molecule of cell. The infection is hard to control when bacterium produce enzymes and toxins a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