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保护调研汇报
文化保护调研汇报
是民族文化的富集之地,有4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境内有22个民族,其中有9个世居民族、2个独有民族,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民族文化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使的民族文化免遭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很好地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使民族文化的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十分显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创新力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植根于大峡谷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文化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成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只有注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真正成功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基地。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民族传统文化概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州各族人民不仅共同开发、保卫祖国的疆土,还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诗歌、音乐、舞蹈、神话、传说、民俗、民居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内容包含了创世、天文、地理、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等。由于地处边境一线,自然环境特殊、交通闭塞等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缓慢,形成了同内地及其它边疆民族地区许多不同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保存比较完整。
由于各民族都没有文字(文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种外国传教为传教需要侧创立的拉丁字母文字,历史仅百余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宗教和非宗教文化的渗透,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老艺人的过逝而逐步消亡。再加上外来的非教堂文化冲击,网络文化的红火,各种版本的音像资料进入寻常百姓家,又紧靠缅甸,、独龙、景颇等民跨境而居,边民往来频繁,为外来文化的传入和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地方边民吃的是进口米、穿的是西装、唱的跳的是外来歌舞、听的看的是外来的广播和电视,迫使很多地方传统文化被冷落,民族传统文化消亡速度日益加快。
(二)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现状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我们组织专门的工作组,搜集整理了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十大集成,并先后出版了族《创世纪》、《族民间故事》、《族民间舞蹈集成》、《怒族民间故事集成》等书,做了大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
2.1998年—2002年开展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艺人调查及命名,对全州300多名民间艺人作了调查,撰写了调查材料70余份。向省里申报美术艺人8人,被命名6人;申报音乐舞蹈艺人13人,被命名9人。
3.年至年5月,根据全国全省的统一要求和布署,对全州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的普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249个项目列为县级保护名录(其中贡山70项、福贡42项、泸水77项、兰坪60项),229项公布州级保护名录,推荐申报了省级保护名录135项,批准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
4.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族民歌”的专项保护工作。—年由州文化馆牵头,采访了全州四县族聚居区的族老艺人60余人次,其中高龄艺人20余人次,收集各类族民歌170余首,录音1170分钟,录相1068分钟,拍摄图片1600多张,形成了族民歌手稿87份,族民歌成品87份,族民歌成品音视歌曲130单曲(带唱词字幕),艺人小传42份,搜集族民间乐器14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650页的《族民歌集》,为我州科学化、规范化、永久化的开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5.从1990年开始,我们每年在一个乡镇举办一届旨在展示和发掘当地民族文化的乡级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至今已在18个乡镇举办了18届。乡级农民业余文化汇演的举办,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为专业文艺团队提供了一批进一步提升并搬上舞台的艺术创作素材,也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骨干,激发了当地群众承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当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的自觉意识。
6.大力组建和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目前,全州260个行政村和社区,共建立了168支农民业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视听说教程4(智慧版)课件B4U5.pptx VIP
- 2025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数学(全国二卷).docx VIP
- 苏S13-2022 预制混凝土排水检查井工程图集规范 .docx VIP
-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docx VIP
- 3.4光的色散(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doc VIP
- 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 第2版 配套课件.pptx
- 《C语言程序设计(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pptx
- 2012甘肃赛区建模成绩公示.pdf VIP
- 3.3 光的折射(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doc VIP
- 八重洲FT-7800R中文完整版操作手册(装订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