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doc
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
【摘 要】回顾与分析城市化独特背景下莱芜市中心区城市形态的发展历程,浅谈了城市形态发展中的矛盾,并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提出了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规划;城市化;市场化
1.莱芜市城市发展总体特征
在对莱芜市中心城区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之前,需要简练的总结出城市自身的特征以及发展概况。因此,本文首先将莱芜市的城市特征概括为:行政区划特殊、城市发展阶段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发展受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矛盾冲击。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市域人口130万人,行政建置为地级市,下辖莱城区与钢城区两区,其中莱城区100万人,钢城区人口30万人。莱城城区是莱芜市的中心城区,钢城区依托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城区。这样一个地级市,辖两个规模较小的城区的现象,在山东省并不多见。与之相对应的弊端即是行政建制高,但城市规模小,整体实力偏弱,产业以钢铁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处在转型之中。
2.城市形态研究简述
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包括了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等。
有学者将城市形态演变表述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自然条件的基础、职能转变的助推器、城市规划的导向阀、交通的诱因、新城建设的推进。但是,这些仍旧是表面性的阐述,城市规划如何制定、新城为何建设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一方面应该从全球化角度,研究外部环境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地方文化以及发展的历史,来进行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形态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将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对城市形态的演变关节点进行分析,以“转型期”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特征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时考虑系统外部区域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以上是主要分析框架。
3.莱芜市城市形态演变历史
莱芜又称凤凰城,莱芜城汉代在今淄川区城子庄。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迁至今文字现村北。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迁至今址,在莱芜监基础上修建。1341年(元至正元年),开始筑土围城墙。明代洪武年间,县衙署建成,计有琴堂(后称如保厅,俗称县大堂)、改弦堂、正堂。琴堂以西为驿站总铺,再西为城隍庙,即元代冶铁提举司故址。县衙署以西有医学、旌善亭, 以东有申明亭。城西南隅有演武厅,东南隅有府馆。1514年(明正德八年) ,城墙甃以砖石,建三门,无北门。1919年(民国8年)重修,城墙周3里,城里加东西两关总长20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此时的主要街道是东关大街和西关大街。
以东关大街与西关大街为主的城市形态,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对莱芜中心城区,有童谣概括为“一条街,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当时虽然已有新建道路形成,但“一条街”的认识仍旧深入人心。如果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来看,城区仅仅有一条通道作为标识,形成了人们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城市形态单一,产业发展也处于较低层次。1953年,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口镇迁至莱城,即对城里和东西两关大街进行整修旧道路拓宽改造,先后建成城关路、长征路、人民路,以此为市区中心纵横主干路。东西向以长征路为中,为东西两段;南北向以城关路和人民路为中,分为南、中、北三段。并在东关街建立百货商店、长途汽车站,在西关街建立莱芜师范、莱芜一中学校。 而后,邮电局、人民银行、书店、剧院、人民医院、浴池等也相继建立。至80年代末,城市的主要干道已经成为了城关大街以北的凤城大街。
1987年,南北向的大桥路、文化路、长征路、胜利路、北坛路、西环路,东西向的人民路、工农路、城关路建设完工,串连起了已命名的49条街道和205条小巷。这些主副干路宽20—48米,多为水泥、沥青路面。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工商及文化教育事业相继兴起。现代式建筑百货大楼、中医院楼、五层旅馆楼、六层饭店楼及县级一流的汽车站等矗立道路两侧,古典式建筑老干部活动中心、第十七中学及现代式建筑人民影剧院、莱芜铁厂、纺织机械厂、塑料机械厂、煤炭机械厂等拔地而起。城市已经向北扩展到汶源大街。
1992年,莱芜市从泰安脱离,不再是泰安的一个县,而成为独立的地级市,带来了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新政府办公楼和市政广场的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城市单位住宅(政府机关宿舍,花园小区)建设,将城市向东北方向拉伸,城市向东北方向扩展。
2003年,莱芜市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此时城市东扩已成定局,汽车站搬迁至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东部的发展。
2006年,莱芜市启动了莱城工业区建设,在莱城城区西北部,发展“飞地经济”,现今,莱城工业区的道路、基础设施框架已经构建完成,并吸引了一批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