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湿地生态系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典型湿地生态系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

摘要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 土壤学 2006届博士研究生:张文菊指导老师:吴金水 湿地是四大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了解和掌握其有机碳的蓄积状况以及整个生态 系统碳循环特征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之一。本文以三江平原湿地和洞庭湖滩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分析, 同时采用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我国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湿地有机碳的分布、组成、 积累状况及其变异特征,揭示不同湿地类型有机碳积累差异的主要影响机制;构建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率定模型的主要参数;并结合野 外定位观测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 (1)中温带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沼泽化草甸剖面上部存在明 显的储碳层(有机碳含量30 cm) g,/kg),且厚度存在显著差异,泥炭沼泽(70-130 型湿地储碳层内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亚热带湖州湿地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没有 形成稳定的储碳层。 (2)活性的轻组碳是中温带典型湿地有机碳大量积累的主要原因。储碳层内, 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有机碳的分解程度随深度 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反映了湿地有机碳的自然累积过程.亚热带湖州湿地剖面上, 轻组碳含量较低,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随洪水输入/输出的 有机碳对湖州湿地碳蓄积具有重要影响。 (3)湿地剖面有机碳与全氮、有机碳与水分之间均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全氮 含量和含水量均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湿地沉积物有机碳与水分的 响应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当有机碳含量较低时,全氮和含水量随有机碳变化的反应 较为敏感,但当有机碳含量达到一定水平(300 g/kg)后,二者之间相互响应的敏 感性逐渐降低。建立并验证了湿地沉积物容重的估算方法,为湿地碳储量的估算提 供了依据. 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亚热带湖州湿地的1m碳储量较低,约为20xlO’g/kin2, 差异不同类型之间不显著。储碳层厚度及有机碳含鼍的空间变异性是导致湿地有机 碳储最估算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若以lm作为计算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湿 地有机碳的蓄积量。依据浔地储碳层特点,提出以“储碳层+lm淀积层”深度来估 算碳储量能较合理的反映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蓄积特征。 (5)确定温度和积水强度是导致湿地有机碳积累量差异的主要机制。自然条件 下,常年积水的泥炭沼泽有机碳矿化受到积水的强烈限制;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 甸有机碳矿化速率不受积水条件变化的影响。湿地有机碳对温度变化反应较为敏感, 温度系数Qlo在2.0左右;冻融过程对湿地有机碳矿化无明显影响。由此率定了湿地 沉积物有机碳分解转化的动力学参数,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构建并验证了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并利用模型模拟典型湿地生 态系统植被的碳固定和沉积物碳积累。所建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我国典型湿地生态系 统呼吸通量和有机碳的积累特征,无论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沼泽植被生产力、地 上活体、各器官枯落物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连续 2年的年内呼吸通量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问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对常年积水 沼泽和季节性积水沼泽有机碳积累的模拟值均在实测值的变异范围之内。中温带常 年积水湿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固定约为104 g/m2,季节性积水沼泽的碳固定约为76 g/m2。 (7)在既定的水文过程条件下,温带常年积水和季节性积水沼泽的净初级生产 力、生态系统净交换和积累的有机碳密度对温度和大气C02浓度变化反应较为敏感。 在C02浓度升高和气温增加的情景下,常年积水沼泽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 变得更为活跃;在C02倍增和温度升高大约3℃的范围内,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碳 积累量可能增加,但随着c02浓度和气温继续的升高,并不利于湿地有机碳的积累, 季节性积水沼泽积累的有机碳甚至出现负增长。 上述结果从典型湿地有机碳的积累现状和积累机制入手,利用模拟模型为手段, 不仅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