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酵米粉的粉改性及凝胶机理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发酵米粉的粉改性及凝胶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__———__●-__———————-—————————-—————————_———__——-^--—_—●—--●————————-———————————一 摘要 我国稻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的35%,占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约55%的大米作为口粮宜接 消费,加工用米仅占总产的6%。其中份额最大的加工品米粉仅占总产的0.48%,每年约33%的 大米积压在农民手中或粮库,导致大量劣变及损耗。积压稻谷中80%是早籼稻。研究表明早籼稻 是米粉生产的优质原料,显然对米粉生产技术的深入研究是解决积压问题的关键。传统发酵米粉 以其滑爽筋道的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本文首次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了科学整理,研究了发酵微 生物的种类及变化规律:自然发酵主要作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单菌种实验:微生物发酵对 淀粉结构的作用模式;发酵对淀粉改性机理以及米粉凝胶形成的机理。从而奠定利用早籼米生产 高品质米粉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l 发酵显著地改变了犬米的组成成份,大米总蛋自的33%、总脂肪的61%为微生物降解,总 灰分的62%以上由于发酵而溶出,从而起到纯化淀粉的作用。发酵利用大米中的小分子糖产生了 大量有机酸,HPLC分析表明90%以上为乳酸。发酵对总淀粉含量影响不大,但改变了淀粉的结 构和组成,直链淀粉含量增加3.28%。除发酵的作用外,浸泡也有一定作用。 2 采用凝胶过滤层析法研究了发酵对淀粉分子结构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大米淀粉依分子大小 可为分两区:FrI为大分子,FrII为小分子。发酵使大分子区减少,小分子区及中间分子增加。 大分子区DPn从对照的12597.6 GLU降至发酵后的12051.0GLU,而小分子区从30615OLU增 加到3423.1 GLU。B一淀粉酶水解率测定发现淀粉分子分支化程度降低,表明支链淀粉发生了断 链与脱支。进一步将支链淀粉脱支分析其微观结构,支链淀粉又可分为两区,发酵使分子链较长 6 的第一区平均链长c£从55GLU缩短到52.9 GLU:而较短的第二区平均链长增加2.7个葡萄 糖苷单位。说明断链作用主要发生在支链淀粉的主链或长链上。 3 类型未变,但晶区比例增大:DSC糊化温度降低,但糊化所需时间延长,糊化焓增大:RVA最高 粘度降低。结果~致表明发酵主要作用于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对晶区的结构影响不大。淀粉颗 粒显微观察表明发酵没有破坏淀粉颗粒外形,发酵的改性作用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 4. 微生物菌群及数量的演变研究发现发酵以厌氧发酵为主,乳酸菌在接个发酵过程中为优势菌 酵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大米本身,大米原料的初发菌数在105cfu/mL左右,主要为乳酸菌与酵母菌。 进~步分离筛选获得5株细菌、2株乳酸菌、3株酵母和3株霉菌。经过工艺试验确定主要作用 菌种为乳酸菌和酵母菌。流变性测定表明,菌株的产酸量越大,对米粉凝胶流变性改善作用越明 显。因此发酵米粉的流变性与淀粉酸变性有密切的关系。 5. 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乳酸的作用效果最明显。通过不同pH乳酸溶液的浸泡实验验证,表 明DH4左右最佳,与自然发酵有类似效果。酶类以蛋白酶、果胶酶及脂酶作用效果为好。小分子 糖类与乙醇的存在对米粉拉伸性有负面作用,但这些物质在发酵及洗米过程中溶出而流失,不会 影响发酵米粉的凝胶性。 6. 对发酵大米淀粉的糊化老化特性研究表明,发酵样品的糊化速度及老化速度快,老化后再糊 化的速度馒,表现为成糊快,米粉耐煮,溶出少。添加预糊化淀粉可以改善米粉的拉伸性。 通过以上全方位研究,阐述了微生物发酵对淀粉的改性机理和米粉凝胶形成的机理。分析认 为,发酵米粉特殊的流变性质是微生物产酸、酶作用于大米淀粉颗粒对淀粉改性和纯化的结果。 乳酸对大米淀粉凝胶性质的改变起着主要作用。乳酸作用于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引起支链淀粉长 链断链,使淀粉的分子量分布趋于均匀,降低了单个支链淀粉分子的分支化程度,减弱了再结晶 性。中间分子及直链淀粉分子比例增加.老化趋势增强。同时低pH值促进快速聚合老化,降低 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产生相分离形成各自富集区的程度。直链淀粉迅速聚合或与支链淀粉的外 侧链形成结合点,然后聚合不断形成连续相凝胶网络结构,将老化慢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