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8 卷第11期 地 理 学 报 Vol.68, No.11
2013 年11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Nov., 2013
河南省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
1 2 1 3 3 1 1
李中轩 , 朱 诚 , 吴国玺 , 郑朝贵 , 邵仕训 , 冯非凡 , 王 宁
(1.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许昌 461000;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3.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滁州 239000)
摘要:基于ArcGis 10.0 平台分析了河南省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的空间分
布、濒河性、空间集聚度等指标。结果显示,18.8% 的仰韶期遗址分布在河流的1 km 缓冲区
内,而龙山期遗址只有16.5% ,其濒河性呈减弱趋势。豫西山区、南阳盆地、颍河—淮河地区
龙山期遗址的空间集聚度比仰韶期分别增加了0.006 ,0.016 和0.021 ,暗示龙山时期的自然条
件逊色于仰韶期导致人类活动范围受到局限。遗址密度3-D 分析表明,河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
格局从仰韶期的 “单核型”演化为龙山时期的 “多核型”。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可能与5.4 ka
BP 降温事件相关,而且龙山期的气候特征与仰韶时期相比显得温凉、干燥,加之农业生产技
术的进步和人口增加促使史前人类活动核心区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和豫北平原地区扩散。
同时4.0 ka BP 前后河南地区的干旱、洪水、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亦加速了人类活动范围的快
速扩展,并且石家河、大汶口、关中等史前文化类型向河南地区的渗透,造成河南龙山文化
类型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布的复杂化。而全新世早期的裴李岗遗址和晚期的二里头遗址数目较
少且均匀分布于嵩山两翼,初步推测环嵩山地区是河南史前文化的肇源地区。
关键词:河南省;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遗址时空分布;古环境变迁
DOI: 10.11821/dlxb201311008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PAGES) 关注史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耦合关系,因
而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的响应等问题成为中华文明探
源研究和全新世人地关系研究的热点。目前,环境因素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受到了广
泛关注,从河南省史前文化演变序列来看,气候因素对中原文化发展既施加了消极影响,
又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注入了新能量。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地理要素具有东西过渡、
南北兼具的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农业条件孕育了本区繁荣的新石器文化。全新
世以来我国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冰后期、大暖期、5.4 ka 和4 ka 降温事件、中世纪暖期和小
冰期等阶段,受此影响,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断层,而中原地
区的新石器文化从裴李岗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一脉相传、序列完整,成为我国史前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3-02-28; 修订日期:2013-03-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
放基金项目 (SKLLQG1208);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112102310498); 河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
(2011B 170012)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No
Founda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AS,
No.SKLLQG 1208; Foundation o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