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寻绎“有感觉”的“混合运算”.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绎“有感觉”的“混合运算”.doc

寻绎“有感觉”的“混合运算”   “儿童的理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试图把自己的理解快捷地告诉儿童是徒劳的。”这是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获得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它从心理学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在心理、理解方式和认知过程等方面与成年人的区别。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有了这样的认识,可是具体操作时却很容易忽略它。   ■   【常规教法】   1.复习导入。出示几道算式中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算式让学生说出运算的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依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和“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列出综合算式“5×3+20”“20+5×3”和“50-18×2”。   3.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计算。   4.概括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综合算式,小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认为这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学就会,在练习巩固中正确率也很高。可是,笔者曾在三个班级采用上述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研究,并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受测的142位学生中,对于问题“你感觉这节课怎么样?”,约69%的学生回答“没感觉”“没意思”等;对于问题“为什么‘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约81%的学生回答“说不清”“不知道”“就是这样规定的”等。至此,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在教师认为得心应手的课堂学生却没有感觉?“混合运算”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灵?   【教学尝试】   1.回顾导入,引发探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哪几种运算,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混合运算”的。接着出示“20+5×3”让学生说说是由哪两种运算混合的,先算什么。这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先算“20+5”,一部分学生认为先算“5×3”。   2.自主探究,发现规则。   教师分别请学生说说先算“20+5”或先算“5×3”的理由。在不少学生面露难色感觉有困难时,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关切地问:“需要老师提供些帮助吗?”在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情况下,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题情境图,并提示:“从这幅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它是否能帮助你说明理由呢?大家可以小组合作研究研究。”   大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有学生说:“我们组发现根据图中的信息,如果求‘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钱’,就可以列成算式‘20+5×3’,‘5×3’表示3本笔记本多少钱,‘20+15’表示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钱,所以要先算‘5×3’”。有学生说:“求‘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钱’,列分步算式计算也是先算‘5×3=15(元)’。”还有学生说:“假如有1张20元和3张5元的人民币,求一共有多少元,算式也是‘20+5×3’,如果先算‘20+15’再乘3的话结果就与实际的钱数不相符了……”   整节课上,学生或积极探索,或冥思苦想,或兴奋地畅所欲言,在兴趣盎然中不但发现了规律——运算顺序,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套用调查问卷中学生的话说就是“有感觉”“有意思”“很喜欢”。   【教后思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数学活动不仅仅指外显的“形动”(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心动”和“思动”。获得知识不应是唯一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不应是知识的附属品。倘若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价值,学生就容易被“工具化”。   1.什么是“有感觉”的课堂?   学习的本质是心灵的主动建构,学生需要“健康而缓慢”地生长。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多少。课堂之所以精彩,也不仅是因为教师讲授得到位、学生训练得扎实,而在于它能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留下痕迹。   前段时间,笔者进行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排在前五位的课堂特征有:(1)注重学生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展示。(2)师生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4)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融洽。(5)教师语言幽默,讲课生动有趣。鉴于此,笔者以为,“有感觉”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天天期盼的课堂;“有感觉”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可以有所作为的、生活化的课堂;“有感觉”的课堂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真情互动、积极探索,最后达到思想共鸣的课堂。   2.怎样让学生“有感觉”?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课堂。当课堂适合学生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学生就会“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