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吕氏春秋》关于“公”的思想.docVIP

略论《吕氏春秋》关于“公”的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吕氏春秋》关于“公”的思想.doc

略论《吕氏春秋》关于“公”的思想   摘 要:《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思想巨著。“公”是《吕氏春秋》治国论中的重要范畴。体现在政治论、认识论以及音乐艺术思想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识。“公”贯穿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环节中,成为决定与指导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公;《吕氏春秋》;平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58-02   《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思想巨著,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尤其是它关于“公”的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挖掘。   一   《吕氏春秋》(以下简称《吕》)《序意》篇中,记录了吕不韦本人对编写这本书的指导思想,他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妖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这段引文中高诱注释“公”为“正”,与“私”相对立,是公正无私之意。从《十二纪》开始,《孟春纪》又进一步谈到了“贵公”与“去私”的问题。《贵公》篇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   此处“公”,陈奇猷先生校释为:背私为公,并引同篇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作解,用今天的话来讲,即“大公无私”之意。同时,作为治理天下,治国安邦的标准,此处之“公”更主要的含义,是指示了君主与民之政治关系中的、首要的政治原则与价值观,并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公天下”的政治原则。   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标准,《吕》围绕“公”还有很多的论述。这些论述中,“公”具有公正、公法、道义等多种内涵,下略述之:   其一,“公”是不以自己的私人感情、私人利益而损害大义与公法。《十二纪》“去私”篇中讲到,厨师调和出各种美味并不是为自己食用;得到王位的君主一定会和天下的贤者一起分享;墨子的弟子不会因血缘关系违背墨子的法律。这些事例都体现了同样的原则与精神,就是不以自己的私利、私情而破坏道义、公义与公法。   其二,“公”是超越个人恩怨,公正、平等地对待人。《十二纪》“去私”篇中,孔子称赞祁黄羊举荐他人做官这件事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赞扬祁黄羊能公正地对待仇人与自己的儿子,超越了私人恩怨。   其三,“公”是“至公”,“至公”是“公”的最高境界。《十二纪》“贵公”篇中将孔子和老聃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做了对比,事情大致是,有个“荆人”丢失了弓,有人就说,“荆人”丢的,其他“荆人”捡到,没必要去找回来了;孔子听说以后说,应该去掉“荆”,即是说“荆人”丢了,其他人捡到也可以,没必要去索回;而老聃听说这事,说,应该去“人”,丢了就丢了,没必要讨论,文中说,老聃是“至公”,这件事情上,荆人之公限于荆地,孔子之公限于人,老聃之公超越于人,达到了天地境界。   二   《吕》关于“公”的主张还体现在它的认识论中,这里的“公”具有公正、正确之意。认为人在认识活动中,要获得公正、正确的判断,需要避免“私”的影响,“私”的影响存在于认识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私视”、“私听”、“私虑”。(《十二纪?序意》)避免私的影响,需要以“察”为重要的方法,根据“理”的原则,获得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准确判断。   《吕》的《六论》中围绕上述主张,对各种情况的“察”进行了论述:   1.察――辩论以“理”   认为辩论应建立在事物的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例如,公孙龙、孔穿在平原君处辩论,公孙龙说羊有三耳,说得头头是道,平原君对孔穿说:“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牙矣。虽然,难。原得有闻于君,谓藏三牙甚难而实非也,谓藏两牙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而非者乎?”孔穿批评公孙龙以诡辩而颠倒是非,还引得平原君赞扬。“藏三牙”不符合事实,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理”,应该依据客观事实来判定,而不应该为言辞所迷惑。   2.察――传言以“理”   人不可轻信传言,要对其审察,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六论》“察传”中说:像传言中的“乐正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都要考察、验证。这些事例本来是讲夔能使音乐调和,所以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而不是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丁氏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而是说挖井时能有一个人使唤。实际情况与传言相去千里,如果听信传言,就必然会以谬传谬,错误越来越大。   3.察――相似之物以“理”   《吕》认为,使人“大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