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va真菌对木豆银合欢苗期生长及抗旱效应的研究
摘 要
贵州喀斯特地貌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
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特别是植被破坏后。更易造成土壤干旱‘区进行植
被恢复主要解决水分问题,而植被恢复中树种选择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本文选取贵州喀
斯特地区引入经济树种木豆、银合欢为宿主植物,对其接种vA菌根,以期从vA真菌水平上
了解VA菌根对植物抗旱的促进效应,为恢复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采
用摩西球囊霉细OI口US.mosseea,GM),地表球囊霉(G10mus..YersiformBGV),透光球囊
结果表明:
(1)四种菌根菌都能不同程度的侵染木豆、银合欢,且感染强度高。说明木豆、银合
欢是容易被菌根真菌感染的植物。
(2)VA菌根菌对喀斯特引入树种木豆、银合欢实生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接种VA
菌根后的苗,苗高、地径、叶片数和生物量都大于对照;根冠比也较对照有大幅度提高。
(3)、A菌根菌能提高菌木豆、银合欢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接种VA真菌苗后,
可溶性糖、脯胺酸含量较非接种处理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表明植株接种VA菌后更能适
应干旱的胁迫。
(4)水分胁迫下,对照处理和接种处理都表现为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
降低,但是接种处理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处理说明接种VA真菌后,两种幼苗具有更强
的抗旱能力。
(5)经过坐标综合评价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重度胁迫下,摩西球囊霉(GM)表
现出高的抗旱性。为喀斯特石漠化水分亏缺的地区,提高树种的造林成活力和生产力提供理
论依据。
关键{司: 抗旱效应 VA菌根苗 木豆 银合欢 喀斯特区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T髓STUDIES0FvAMYCORRHIZAE0NT既GR0wTHAND
DR叫GHT—RESITENCE
OF翻现舰艿瞄朋ⅣAND
£配t勿醐纠厶瑟砑优黝厶4INGUIZHOU
KARSTARERA
ABSTRACT
Thekarstlandformreachesas as the
mgh73%oftotalareaofGulzhou landform
province.The
is withcrestmountainsand thinsoil.Afterthe
fragmentation very vegetationdestruction,this
landformis easiertocaiasethe isthe torestorateand
specially soildrought.Moisturekeyquestion
rehabilitate.Torecoverthe andeconomic
plant,ecological must·be
efficiency efficiency
and were
considered.CajanuscajanLencaena]eucocephalausedtobeinoculated
by
four of
speciesvesicular-arbuscular(VA)mycorrhizal
versiform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ajv-hf21毒株感染的df-1细胞中nalp3和mda5的转录水平.pdf
- asia-ⅰ型蹄疫病毒p1-2a和3cd基因及il-18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pdf
- a型及h5亚型流感病毒检测抗原的制备.pdf
- asia ⅰ型蹄疫抗原单抗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疫苗种毒的分子鉴定.pdf
- a型口蹄疫病毒构蛋白vp<,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pdf
- bvdv自体蛋酶p20和核心蛋白p14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pdf
- a型禽流感病毒结构蛋白基因ns1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pdf
- bvdv e&t;'rns>基因的真核表达与e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pdf
- bvdv囊膜蛋e0、e1和e2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pdf
- ca2+处理不藤本月季品种的耐热性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