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3章-大动脉炎145-152》.pdf
第十三章 大动脉炎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袁国华
大动脉炎是一种大血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导
致受累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部分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出现动脉扩张或动脉瘤。有
关本病的最早记录见于18 世纪,但直至1908 年日本眼科医师高安(Takayasu)首先报道1 例21 岁女性
患者出现眼底视乳头周围动 脉吻合后,有关本病的报道才逐渐增多。1951 年 Shimizu 等首次对本病进
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命名为 “无脉症”;1952 年 Caccamise 和 Whitman 将此类病症命名为高安病
(Takayasus disease )。由于本病所侵犯的血管部位不同,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而曾被
命名为“主动脉弓综合征”、“不典型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非特异性主动脉炎”等。我国学者黄苑和
刘力生也于1962 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的概念。由于该病同样可以出现扩张性病变,因此,
目前统称为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
第一节 流行病学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报道较多。目前尚无准确的有关本病发病率和
患病率的准确统计,而且随地区和种族的不同,其发病率差异较大。 典报告的年发病率为0.12/10 万人,
美国为0.26/10 万人;而在日本,1982—1984 年就报道2600 例病例。我国自1994 年以后,已报道病例近
2 000 例,实际上遇到的大动脉炎患者则更多。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为5~45 岁,30 岁以前发
病占 90 %。男女比例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为 1 ∶9~10,而印度等欠发达国家为 1 ∶2 ,我国为
1 ∶3.8 左右。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未明。曾有许多本病与螺旋体、分枝杆菌、细菌及病毒等感染因子相关联的报道,但均未最
终确定。在结核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第三世界国家中观察到本病较高的发病率,尸检则发现某些患者体内有
活动性结核病变,临床观察也发现,约 40 %的大动脉炎患者合并结核病,其中主要为颈部、纵隔淋巴结
核和肺结核。但在血管病变部位未发现有结核杆菌,而且抗结核治疗对大动脉炎无效,说明本病并非直接
由结核菌感染所致。
近年来对大动脉炎与遗传易感基因的关系进行了 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动脉炎的发病与人类白细胞
抗原 (HLA )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但随地区及人种的不同,其与HLA 关联的位点亦不尽相同。
在日本人群中观察到大动脉炎与HLA-B52 和 HLA-DR2 有相关性,而在韩国和印度则发现 HLA-B52 和
HLA-B5 与大动脉炎有关联;在墨西哥 动脉炎患者中HLA-B39 频率则明显 高。党爱民对我国汉族患
者的研究显示,大动脉炎患者与HLA-DR4 和HLA-DR7 等位基因明显相关,而且HLA-DR7 等位基因上
游调控区核苷酸的变异还可能与病情有关,DR7 阳性患者病变活动及动脉狭窄程度均较DR7 阴性患者为
重。
HLA 抗原通过提呈抗原多肽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大动脉炎与HLA 的相关性联系提示免疫反应
参与该病的病理过程。实验研究也发现,大动脉炎患者常有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同时患者血清存
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主动脉抗体等,免疫病理研究则证实动脉病变部位有免疫球蛋白沉
积。这些证据支持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显示,T 淋巴细胞可
能在大动脉炎的血管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大动脉炎最早的病理改变为细胞浸润,其中主要为 T 淋巴细胞
(αβT 细胞、γδT 细胞及CD4+ T 细胞)。对这些T 细胞的受体分析发现,这些T 细胞特异识别某些
特定的抗原。因而有作者推测,动脉壁中的某些不明抗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