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doc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古人找矿方法及采矿的制度,结合本人在庆元茶亭银矿一年多的找矿经历,来发表几点关于古人和今人在找银矿方面的优劣,以期对以后的找金找银有所帮助。
关键词:银矿庆元茶亭 老硐 古人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从2011年3月开始对庆元茶亭银矿进行普查,在找矿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值得我深思,这篇论文主要想谈一谈我这一年多来的在找银矿过程中的几点得失。希望能对以后的找金找银工作有所帮助。
在庆元茶亭矿区打平硐见到矿脉时,我每天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山,对每一炮都充满了希望,但是每次都是刚刚有了希望又被无情的事实所否定,不是打到老洞,就是刚刚发现一条新的矿脉没追多少米又马上尖灭了。好多次爬进那蜿蜒曲折的老矿洞,里边全是泥巴混合着古代木材烧过的炭黑,还有那让人窒息的空气和裂隙里的不断流下来的水,出来的时候人就像是刚从臭水沟上来一样,身上衣服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每次进洞都感叹于古人采矿的智慧,他们找矿时就像穿山甲一样在坚硬的岩石里钻来钻去,左冲右突,探矿洞蜿蜒曲折,又矮又窄,胖点的人在里边都没法走的。采矿时又像是木头里的虫子上下左右哪里好吃就吃到哪里,没吃到地方基本就只剩一点矿化,没矿的地方留出来的空间只能容许一人通过。
每当爬进古采洞,看着古人用砖垒起来的简易灶台以及偶尔出现的粗瓷碗碎片和炼渣,脚踩着那已经被水侵泡了几百年但依然坚固如初的木梯子,我由衷的发出感叹。经常也总有很多人问我,古人到底是怎样开采出这样的洞子的,古人的采矿水平最多能开采多深?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矿的?我一直也在寻找答案,好多的问题太不可思议了,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也让我在找矿过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头,做了很多无用功。我觉得如果要找银矿就有必要了解下古人是如何找矿、如何开矿、如何经营矿山,只有详细了解老祖先的开矿历史,才有利于我们现在更好的去找矿。
2.丽水银矿开采史
丽水(原处州府)的银冶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元明时期,丽水的银矿开采规模持续扩大,在明代,丽水的银矿的开采规模最为宏大,特别是在明万历年间丽水的银矿开采规模达到了历史顶峰,那时的开矿毫无制度约束,使得丽水银矿基本上是矿脉尽绝,山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废坑旧址。到了清代,朝廷不再向丽水征收银课,丽水的银矿开采史才基本告一段落。
3.古代银矿开采的经营方式
古人银矿开采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商办和官办,商办不多见,主要为官办,即“官督民办”制度,由官府在产银地征募人民进行开采煎办,为此设立机关,称银场局、银官局,或简称银场、银坑、银冶。银官局设有专官,管理银场,督办银课,巡视银矿事务,在处州银场数目较多的县,通常以县丞专管其事。除有专职的地方官员外,更有朝廷直接委派命官前往,明朝自天顺四年起多启用中官(太监)充当矿使。银官局设立后,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征集矿头(负责指挥、管理矿工,多以家业殷实的地方豪右充任)、矿工(来自底层民众,甚至是亡命徒,多从民间招募、征发,按户抽丁,如果不愿出丁,需出钱代役)等进行开采煎办事宜,每年向朝廷缴纳额定的银课。朝廷设局的目的,在于获取财政上的收入,本质是一种变相的杂税徭役。至于银矿的产量、成本,民众的困苦,可在所不计朝廷只要一纸命令,一切人工、成本,都责成地方筹措,按每年定额依期缴进,朝廷坐享其成。各级官吏又趁机中饱私囊。矿头有钱有势,也不会轻易吃亏,而重负都压在了地层民众的身上。据史料记载督办官局招募民工凿山取矿,点着烛火像蛇一样在矿硐里行进,用锥子一点一点凿取,碰到坚硬的石头则用烧爆法,火烈石爆,经常有被乱石砸伤而马上送命的,有的被土石埋葬的,即使没有这两害,还有在寒水中工作,形貌饮食大概和猿猱差不多了,还有因为冷烟毒物和疲劳致死的不计其数。可见在人治社会,普通民众的的生命如蝼蚁一般草贱。有这样苛刻的用人制度,那些让我难以想象的硐子终于可以得以解释了。
4.古人是如何找矿的
古人不光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具备高超的找矿和开矿技术。据《处州银冶》对整个丽水地区的银矿硐调查,银坑洞多数位于人迹罕至的峭壁之上。据《云麓漫钞》载“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十数丈,烛火自照”;又据《菽园杂记》载:“五金之矿,生于山川重复高峰峻岭之间。其发之初,唯于顽石中隐见矿脉,微如毫发。有识矿者得之,凿取烹试,其矿色样不同,精粗亦异。矿中得银,多少不定,或一箩重25斤,得银多至二三两,少或三四钱。矿脉深浅不可测,有地面方发而遽绝者,有深入数丈而绝者,有甚微,久而方阔者,有矿脉中绝,而凿取不已,复见兴盛者,此为过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