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玄意幽远的无言之教.pdf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 第6期 JournalofHuaibeiNormalUniversity VoL33No.6
2012年 12月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Dec.2012
玄意幽远的无言之教
王家云,方明宝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道”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它玄奥幽深,是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依据。道家认为,任何言语和表象都
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道的本意,只有通过直觉体验与心灵感悟,才能领略其幽玄深远的意。道的思想精髓在于
“无 ”无言之教成为道家教育思想的标志。道 以其 自然无为的质朴本性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无为而治、顺 自
,
然而行是道家不言之教思想的精髓。把近世西方 “消极教育”的思想与道家的 “无言之教”进行比较,可以从中领略
道家所追求的自由精神。
关键词 :玄意幽远;无为而治;无言之教;消极教育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2)06—0100—05
葛兆光先生在 《中国思想史》中曾经这样描 道。在 《老子》第一章中,老子就明确提出其论旨:
述先秦儒家思想在形而上的终极层面鲜有建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
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 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 又玄,众妙之门。”b]16(《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自
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 《老子》的,只注明章次)道是世间一切存在的终极
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于是,当人们不断追 依据,它玄奥幽深,道生 “有”和 “无”,借助有和无
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 这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则可用以观察和言说天地
些捉襟见肘。”… 葛兆光先生认为传统儒学有 万事万物生发与流变的奥妙与规律。道常无名,难
个致命的缺陷,即过多关注伦常 日用的现实问 以做出具体规定,只能对其特征进行多方描述。在
题,而没有寻找到为其合理性进行辩护的终极依 第四章中,老子把道描述为 “渊兮”、“湛兮”的幽深
据。儒家的这个缺陷常为其同时代及后世学者所 状态:“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
诟病。而儒家的这一思想缺陷被道家紧紧抓住, 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使道家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第六章中,道被描述成 “绵绵若存的玄牝之
一 、 玄意幽远 :不可言说之 “道” 门”。老子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论语 ·公冶长》中有一句话:“子贡日:夫子 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3】2在第十
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四章中,老子具体描述了道的表现形式:“视之不
而闻也。”2【】3这反映了儒家对追问终极问题的 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 日希;搏之不得 ,名日
回避,而儒家不肯过多言说的这个 “道”却被老子 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瞰,其
及其追随者说得 “玄而又玄”。老子把道视为宇宙 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
之源、万物之本,宇宙万物的生发与流变皆出于 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3]3第二十一章承接第
收稿 日期:2012—09—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
文档评论(0)